豐臺區(qū)西羅園街道居民講述“我眼中的十九大”。通訊員 李爽攝
豐臺區(qū)南苑街道機場社區(qū)百余米手繪文化墻宣傳十九大精神。記者 吳鏑攝
昨天上午,豐臺區(qū)西羅園街道第四社區(qū)會議室里座無虛席,80多位居民齊聚一堂。這是西羅園街道堅持了9年的群眾活動——花椒樹故事會。感想感言、鄰里故事,請居民講給居民聽。這天,講得正是“我眼中的十九大”。
“花椒樹故事會最初以開展較早的一個社區(qū)——花椒樹社區(qū)命名,后來,其他社區(qū)也陸續(xù)加入進來。9年來,已經(jīng)有16個社區(qū)3000多位居民走上故事會的講臺。”西羅園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每年,街道還結合當前形式和重點工作定一個主題,這次定的就是“我眼中的十九大”,讓居民們暢所欲言,凝心聚力。
“10月18日,黨的十九大隆重召開,這是千千萬萬中華兒女的期盼,也為千千萬萬青年人吹響號角。每一代青年面臨的時代機遇不同,但決心與信念卻不曾動搖。”講臺上,一位30歲出頭的女士正慷慨激昂地演講,臺下居民凝神靜聽。
這位演講者名叫曾旖旎,是一名在社區(qū)工作了9年的年輕干部,連日來對十九大的深入學習,尤其是關于青年的內容讓她頗有感觸。“那是1936年,一位青年曾在日記中寫道:我立志成為一名合格的翻譯,為國際文化交流做出貢獻。國外畢業(yè)后,他回國報效祖國,在中國駐外大使館、國際書店等擔任翻譯工作。他主持過《毛澤東選集》的翻譯工作,他說‘祖國的需要,就是我的專業(yè)。’這位青年,就是我的爺爺。”故事娓娓道來,臺下居民有的拍照錄影,有的手寫記錄。
頓了頓,她接著說,“總書記曾講,‘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際遇和機緣,都要在自己所處的時代條件下謀劃人生、創(chuàng)造歷史。’十九大的勝利召開吹響了新時代的號角,年輕的你我踏上新征程,肩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更應向老一輩英模們學習,銳意進取、創(chuàng)造歷史。”話畢,臺下掌聲雷動。
曾旖旎的演講引發(fā)年輕社區(qū)工作者周婷婷的同感。“歷史車輪滾滾向前,前輩們的精神的確值得學習。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新時代的青年也將跟緊前輩的步伐,牢牢把握思想信念與道路方向。”她說。
曾旖旎講述了年輕一輩眼中的十九大。67歲的王玉華老人,以《百姓說變化》為題,分享了老一輩眼中的十九大。“十九大報告講‘過去五年,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不斷提高,文化自信得到彰顯’,我對這點的體會太深了。這五年來,像我一樣的老人享受著政府的便民、惠民政策,手持老年證不用報名、不用預約,隨時上博物館聽講座、看展覽,幸福感特別強!”老人一席話,引發(fā)前排幾位老人頻頻點頭。“文化給人以溫暖與力量,享受到各種文化福利的同時,我要盡自己所能為社會貢獻力量。”老人語氣堅定地說。
居民們還以《十九大照亮我的心扉》《學習十九大 弘揚工匠精神》等為題,做了精彩紛呈的演講。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