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江北區(qū)觀音橋街道在過去20多年時間里,從一個城鄉(xiāng)結合部的小市集和農貿物流集散地,發(fā)展成為了現代化的城市商圈和經濟中心。馬善祥在觀音橋街道從事矛盾糾紛化解工作的30年,正是觀音橋地區(qū)快速發(fā)展和發(fā)生強烈社會變遷的時期。近年來,馬善祥和他的“老馬工作室”接待群眾上萬人次,成功調解3000多件,調解成功率95%以上。
一
“群眾需要好黨員,我就要成為一名黨的好戰(zhàn)士,始終保持對黨忠誠不含糊的堅強黨性。”“群眾需要貼心人,我就要成為一個群眾的貼心人,始終保持為民辦事不摻假的公仆情懷。”
為了讓困難群眾能體會到這一點,馬善祥想了很多辦法。比如,他的辦公室永遠放著幾件御寒的衣服、帽子、圍巾,這都是為困難群眾準備的。在接待困難群眾時,他養(yǎng)成了“請坐倒水、認真記錄、耐心溝通、離時相送”的固定習慣,每次接待來訪群眾總是關注地認真傾聽,聽群眾講道理,而不是一來就講大道理。遇到農民工工資被拖欠,他總是第一時間走訪調查,抓住問題不放,直至達成協議,兌現工資。遇到丟了錢包的學生,他就自掏腰包資助路費,他說,這種問題沒有哪條政策說由政府補貼路費,但黨員應擔負起道義責任。
二
“群眾需要好干部,我就要成為一名基層好干部,始終保持扎根基層不懈怠的責任擔當。”
馬善祥17歲當知青,21歲穿上軍裝,還參加了邊境自衛(wèi)反擊戰(zhàn),從一名士兵成長為副營職干事。1988年轉業(yè)到地方后,馬善祥先后在江北區(qū)司法局、政法委、綜治辦工作,長期從事綜合治理和人民調解工作。2012年,56歲的馬善祥改任調研員,街道黨工委決定發(fā)揮他的長處,以他為核心組建“老馬工作室”,專門從事群眾矛盾糾紛調解工作。2016年,老馬光榮退休后,仍以高度的工作熱情,帶領同事深入社區(qū)排查問題、調解糾紛。
三
“群眾需要我們善解人意,我就要成為創(chuàng)新基層工作的排頭兵,始終保持攻堅克難不言退的鉆研精神。”
“老馬工作室”在馬善祥梳理的60多項具體方法基礎上,發(fā)揮相關專家的作用,總結形成了“老馬工作法”。一是“民為本、義致和”六字理念。二是“情理法事”十三要則。三是“3441”保障制度。就是三層網格化責任體系、四項規(guī)范化調解制度、“治理主體注重多元性、工作機制注重協作化、參與渠道注重社會化、價值引領注重生活化”的四重參與式社區(qū)治理模式以及工作室團隊機制。四是老馬三十六策。包括2個篇章6套共36條工作對策。上篇以思想疏導為重點,有修身之策、親和之策、勸導之策3套對策。下篇以矛盾調解為主,有控制之策、轉化之策、決斷之策3套對策。2016年,在不斷豐富和完善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老馬調解六十六法》,目前正準備出版。
四
“群眾需要我們帶頭做好人,我就要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始終保持修身律己不媚俗的人格追求。”
由于工作往往涉及到一些單位和個人的切身利益,馬善祥采取了刻意與社會保持適當距離的辦法,寧愿為難自己多一點,絕不放縱自己多一點。他把自己當作有可能犯錯誤的人進行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給自己定下了慎交友、不喝酒、不抽煙、不打麻將的規(guī)矩,保持內心的純潔平靜。馬善祥愛學習,每天都至少讀書90分鐘,閱讀一些哲學、人生修養(yǎng)、時政報刊文摘。馬善祥愛唱歌,時不時還要哼唱幾曲,《小白楊》《夢駝鈴》是他的拿手曲目。
馬善祥就是這樣的一個黨的好戰(zhàn)士、一個群眾的貼心人、一個矛盾糾紛排查化解的排頭兵;他以30多年的堅持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成為一個群眾需要的人”。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