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獨處,可以讓你擺脫外界虛名浮利的誘惑
社交,我們并不陌生。從早上睜眼開始,拿起手機瀏覽信息,出門逢人打招呼,一起吃飯、聊天…這些都是再平常不過的社交。
“出門靠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很多人因為這些話廣交朋友,為了社交而社交,不愿意面對獨自一人的時光。
太多人給社交貼上了一個崇高的標簽,卻給孤單下了一個不堪的定義,所以就給了太多年輕人錯的引導,總是讓他們覺得,寧可在失敗的社交里哭,也不在成功的獨處中笑。
網(wǎng)上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你是砍柴的,他是放羊的,你和他聊了一天,他的羊吃飽了,你的柴呢?
我們可以這樣想:砍柴的陪不起放羊的,聊了一天并沒有帶來任何有用的價值,這樣低品質的社交有何意義?
生活中,很多社交是無用的,看似有別人的聯(lián)系方式,但當你需要幫助時,也不過是白打了一通電話。
電視劇《歡樂頌》中的樊勝美不就是這樣嗎?作為資深人事,號稱手上有很多人脈,然而,在她的父親病倒急需借一大筆錢時,那些所謂的大老板、追她的人都找各種借口拒絕了,到頭來沒有一個人能幫上忙。
人與人之間的社交,說到底也是一種等價交換,別人不愿意幫你,因為他知道跟你的社交并沒有那么高價值,不足以讓他掏心掏肺,傾囊相助。
與其浪費時間精力,去結交那么多無關痛癢的“朋友”,倒不如多花點時間學學如何更好地獨處,豐富自己的生活。
林徽因說過,真正的淡定,不是避開車馬喧囂,而是在心中修籬種菊。如果想衡量一個人的內(nèi)心有多強大,就看他能不能一個人獨處。
獨處能幫我們守住內(nèi)心,讓我們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真諦,用心去總結癲狂嘈雜的生活帶給我們的啟示,這是一個人成熟的標志,也是一個人變得強大自立的標志。
這時的我們,更多的是憑信念在關照自己的內(nèi)心,只要相信自己就會無比堅定,這時我們也是孤獨的,但只有耐得住孤獨和非議,才能找到最真實的自己。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