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惟敏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關于建筑原創(chuàng)的思考
我非常希望開展關于建筑的評論,讓我們有一個健康的氛圍。第一,我希望像習近平總書記講的那樣,我們全民族都要提高建筑文化的素養(yǎng)。所以今天我不僅講理念,而是跟大家分享一些我個人的感想,也希望借這個機會讓大家對好的或壞的東西都有個共識。
第二,我希望有一個健康的建筑評論氛圍。可能很多人都知道文藝評論家雷達,我跟他不熟,但是我對他的觀點是非常贊成的,他是這樣說的,與世界上許多公認的大作品相比,當下的中國文學,包括某些口碑不錯的作品,總覺缺少了一些什么。現代以來至今,中國作家在融入世界文學主流和結合本國文學傳統的背景下,逐漸形成了心目中對偉大文學的看法。一直以來,總有人不斷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么在今天,這個被稱之為“偉大”的時代里,卻總是出現不了偉大的作家,出現不了我們時代的莎士比亞,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現不了新的曹雪芹、魯迅或者胡適式的大家?誠然,我們擁有不少優(yōu)秀的富于才華的作家,有的作品也已呈現出若干大手筆氣象,可是,與我們心目中“偉大”的目標相較,距離還是顯而易見的。這種觀點和我們今天的建筑評論非常像。當下,關于建筑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主要面對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產量與庫存之間的矛盾。一個作家出名了,很多人都約他寫書,要求兩星期就寫出來。兩星期出書,然而腦子里邊卻沒有足夠的素材,所以只好抄別人或者自己的內容。產量和庫存之間的矛盾在今天快速發(fā)展的城市建設方面也有呈現,就是恨不得三天出方案,一個星期出施工圖,三個月就建好。然而建筑師腦子里沒有成熟的規(guī)劃方案。碰到這種情況,怎么辦?只能抄。我們要給建筑師一些時間進行創(chuàng)作,建筑創(chuàng)作如同文學創(chuàng)作是有規(guī)律的,而且是有科學規(guī)律的。二是精神骨骼和血肉品性。這是另外一個關鍵詞,比如,中國的小說“精神缺鈣”現象日益嚴重。這一點我非常認同,我們的文化界、文藝界,包括建筑界,已經迅速告別了神圣、莊嚴、豪邁,走向了日常的個人化敘事。今天動不動就是福布斯排行榜,動不動就是利潤。浮躁、自我撫摸、尋求刺激、回避是非、消解道義、繞開責任、躲避崇高等,以上這些是今天這個時代的一部分特征。當今文學最缺少的就是弘揚正面精神價值的能力,而這正是一個民族文學精神能力的支柱性需求。一個民族的文學倘若沒有正面的精神價值作為基礎、作為理想,作為照射行業(yè)的火光,其人文價值和精神內涵一定會大打折扣。建筑也是一樣。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