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海林 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中心主任
洞朗事件是中印兩國近年來發(fā)生的最嚴重的一次邊境對峙,而這一次對峙和以往是不同的。最主要的不同在于,洞朗事件發(fā)生在了無爭議的領土上。也就是,洞朗地區(qū)是中國的固有領土,這是被1890年《中英會議藏印條約》所確定的。而以往的對峙都是發(fā)生在所謂爭議區(qū),因為中印兩國的國境線從未正式劃定過,所以對于很多地方邊境線的走勢、對于具體地點上到底屬于哪個國家,雙方是各執(zhí)一詞的。那么,在這種情況下,對峙可以說是在“爭議區(qū)”發(fā)生的,雙方有一定的外交協(xié)調空間。然而,洞朗從來都不是爭議領土,在這個地方發(fā)生對峙事件性質是非常嚴重的,這也是為什么“洞朗對峙”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最終在8月28日才得以化解。在2017年6月18日發(fā)生洞朗事件之前,中印兩國之間雖然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但總體態(tài)勢還算是比較穩(wěn)定的。尤其是在2014年、2015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印度總理莫迪分別進行兩國互訪,為雙方奠定了一個相對較為良好的合作基礎。短短兩年以后,雙方在邊境上卻發(fā)生了非常嚴重的事件,我們如何看待一段時間以來中印關系的走勢,并且以洞朗事件作為一個轉折點去看未來的中印關系的發(fā)展,這是需要引起我們思考的問題。
莫迪上臺以來的中印互動
從2014年正式執(zhí)政到現(xiàn)在,應該說莫迪的對華政策和此前國大黨時期的曼莫漢·辛格相比有不小的修整,在總體的外交基本路線不變的情況下變得更加積極主動。概括來說,莫迪的對華政策相對于辛格時期更加地不關心中印兩國雙邊關系的整體狀態(tài),也更加地不在乎某一個意外事件會不會給中印關系造成長期的損壞。從莫迪的執(zhí)政思路來看,他是一位比較具有攻勢的國家領導人。他在對華關系包括對巴關系以及其他事務上,更關注印度的大國地位,這都與以往國大黨政府曼莫漢·辛格時期有所差別。
2015年莫迪訪華期間,印度媒體大量報道,印度準備畢其功于一役——把中印之間存在的所有問題在莫迪訪華期間都一攬子解決。當然,實際上以中印雙邊客觀狀態(tài)來說想在一次訪問解決所有的問題這并不現(xiàn)實。
從2016年開始,印度慢慢調整了自己的外交政策。從寄希望于一次性解決中印之間的所有問題,變成一個一個地按照印度的時間表和想法向中國提出問題,讓這些問題來檢驗中印關系的現(xiàn)狀。這個思路和中國的對印思路是不太一樣的。我們知道,中國人在思考問題的時候更強調的是宏觀架構,比如說,與美國要建立新型大國關系,與俄羅斯建立全面戰(zhàn)略協(xié)作伙伴關系,與巴基斯坦建立全天候戰(zhàn)略合作伙伴。中國更傾向于為雙邊關系做一個總體性界定,在這個界定的基礎上,對雙邊關系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做出靈活處理。反觀印度,至少是在莫迪時期,強調的更多是微觀,也就是從一個事件上看自己的得失利弊。這是中印兩國在外交策略上一個非常大的差別。當然,我們也要看到外交策略差別實際上是有其深層次原因的,有各自國家定位和對外基本戰(zhàn)略考量在里面,并不僅僅是思維習慣的不同??傮w來說,中印關系的確是非常復雜的一個大國間的關系。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