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①:全國人大代表聽取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和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記者在現場采訪。
人民視覺
圖②:浙江開化法院成立環(huán)境資源與旅游巡回法庭,探索旅游開發(fā)與環(huán)境資源保護協(xié)調推進。
人民視覺
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
201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首都各界紀念現行憲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會上強調,“我們要依法公正對待人民群眾的訴求,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
自此,“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成為5年來司法機關從上到下的自覺追求。
“立案難、訴訟難、執(zhí)行難”“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人情案、關系案、金錢案”,曾幾何時,“六難三案”成了人民群眾“吐槽”最多的司法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司法機關聚焦解決“六難三案”,出實招、想狠招,用行動兌現公平正義的承諾。
近日,福建省三明市的小李收到執(zhí)行款到賬的短信后,直呼“沒想到”。申請執(zhí)行不到一個月,就領到執(zhí)行款,與法院系統(tǒng)向“執(zhí)行難”全面宣戰(zhàn)有關。今年上半年,全國法院執(zhí)行案件結案229.4萬件,較去年同期上升17.8%,執(zhí)行標的到位金額5553.9億元,同比上升53%。
針對“立案難”,2015年5月起,全國法院變立案審查制為立案登記制,一審受案數由2014年的1500萬余件增長到2016年的2300萬余件,當場登記立案率達95%,“立案難”問題成為歷史。
在推進立案登記制的同時,全國98.9%的法院建立了訴訟服務大廳,2189家法院開通訴訟服務網,最大限度地方便了當事人集中辦理除庭審之外的所有事務。“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和“訴訟難”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黨的十八大以來,為防止權力干預司法,司法機關建立起領導干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制度,為領導干部干預司法劃出“紅線”,有力震懾了各種“人情案”“關系案”“金錢案”。
司法責任制改革,曾經想了很多年、講了很多年但沒有做成。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級司法機關堅持正確改革方向,敢于啃硬骨頭、涉險灘、闖難關,推進以司法責任制為重點的司法體制改革,使實際辦案力量增加20%以上,實現了“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
7月3日,最高人民法院推行法官員額制后首批遴選產生的367名法官莊嚴宣誓,標志著法官員額制改革在全國法院已經全面落實,也標志著司法改革“最難啃的硬骨頭”一舉被啃下。
“罪刑法定”“疑罪從無”“以審判為中心”……曾經專業(yè)的詞匯如今切實可感,司法改革成果讓不少人獲得命運的轉機。黨的十八大以來,司法機關依法糾正了聶樹斌案、呼格吉勒圖案、陳滿案等一系列重大冤假錯案,每一次再審宣告無罪,都是司法公正的彰顯。
法院檢察院組織體系也發(fā)生了顯著變化。最高人民法院先后設立6個巡回法庭,在北京、上海、廣州三地設立知識產權法院,北京、上海在原有鐵路運輸法院和檢察院基礎上設立跨行政區(qū)劃法院、檢察院,設立杭州互聯(lián)網法院,進一步完善了法院檢察院組織體系。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一款名為“小雨”的導訴機器人亮相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為智慧法院“代言”,引起媒體關注。“去哪兒立案?”“在哪兒繳費?”在機器人的引導下,當事人可以很快辦完一系列訴訟事務。
大數據、人工智能新時代的到來,為司法改革和司法工作創(chuàng)新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黨的十八大以來,司法機關主動擁抱現代科技,最高人民法院“法信”系統(tǒng)和各地法院研發(fā)的各種案例智能檢索系統(tǒng),一鍵調閱海量類似案例,清晰直觀地呈現案件要素和裁判結果,這樣既可以實現類案同判,也可以讓當事人對法院裁判形成理性預期。
現代科技的運用不斷提高著司法效率。福建省泉州市利用信息化開展跨域連鎖辦案。當事人可以選擇離自己最近的法院或派出法庭遞交起訴書,通過信息系統(tǒng)傳遞到有管轄權的法院。從立案到審判,再到執(zhí)行,都可以在家門口完成。
一些地方將司法輔助性工作交給人工智能來完成,智能語音識別系統(tǒng)使庭審時間縮短30%以上,80%的訴訟文書、80%的文書內容可一鍵生成。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