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黨90多年的歷史中,已召開過十八次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以下簡稱黨代會)。每次黨代會,都是在當時形勢發(fā)展的重要時刻召開的,研究了重大而緊迫的問題,在黨的發(fā)展史上起過重要作用。本書入選中央宣傳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2017年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
1940年5月,黨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之一李大釗的長子、時年31歲的李葆華,策馬急奔在通往延安的道路上。作為中共晉察冀邊區(qū)委員會常委兼組織部部長,李葆華當選為黨的七大代表。在趕赴盛會的途中,他和戰(zhàn)友遭遇日軍伏擊,一名代表墜入深溝壯烈犧牲。
“為了開黨代會,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價,這在今天看來,簡直無法想象。”62年后,十六大召開前夕,已是滿頭華發(fā)的李葆華深情地說,“為什么大家這樣冒死也要去開這個會?因為黨的代表大會實在太重要了,它往往成為革命和建設的歷史轉(zhuǎn)折點。”
黨代會召開的時間間隔,從建黨早期大致每年一次,到17年、11年、13年、4年一次,再到黨的十二大后固定每5年一次;黨代會的會址,從上海、廣州、武漢,到莫斯科、延安,最后到北京——這種時空變化,也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黨從小到大、從秘密到公開、從幼稚到成熟、從局部執(zhí)政到全國執(zhí)政的歷程。黨代會是黨的發(fā)展進程中標志性的事件,是黨的歷史的重要節(jié)點?;仡欬h代會的歷史,也是從一個特定的角度回顧黨的歷史。
作為黨的最高領導機關的黨的全國代表大會,每一次的召開背景都大不相同,每一次的會前準備都異常復雜,每一次的進行過程都各具特色,每一次的歷史影響都非同尋常……
黨代會是黨內(nèi)各方面代表的大聚會,是代表們展現(xiàn)性情和才智的大舞臺。他們在這里交流思想、碰撞火花,總結過去、規(guī)劃未來。歷次黨代會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的走向,與此相關的人和事是中國人說不盡的話題:曾激揚青春、指點江山的年輕人,后來為何走上截然不同的人生之路?初掌政權的政治力量,面對內(nèi)外重重困局,怎樣突圍?
可以說,不了解中國共產(chǎn)黨,就不了解近現(xiàn)代以來的中國;不了解歷次黨代會,就不了解中國共產(chǎn)黨。正是基于這種認識,我對黨代會研究情有獨鐘。一直想寫一本書,告訴人們一些以前不知道或沒注意到的內(nèi)幕細節(jié),挖掘一些或著名或普通的歷史人物在黨代會上的表現(xiàn),探尋一些重大決策出臺或突發(fā)事件發(fā)生的深層次原因,同時力求突出現(xiàn)場感,使讀者對黨代會有一個比較立體全面的感知。這樣,就有了《黨代會歷史細節(jié):從一大到十八大》這本書。我從每次黨代會中大致選取4-11個問題,十八次黨代會共選取109個問題,包括重點、疑點和難點問題,以及新史實新材料的披露。
比如,關于黨的一大,本書從以下這些問題著手,進行講述:為何黨的誕生紀念日定為7月1日;一大的13位代表是怎么推選出來的;為什么黨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陳獨秀、李大釗都沒有參加一大;最年輕的一大代表才19歲;一大中就有所謂“‘左’和‘右’兩種傾向”嗎;一大曾熱烈爭論共產(chǎn)黨員能不能“當官”的問題;一大上海會議期間中途闖入會場的中年男子到底是什么人;在中央局選舉中劉仁靜投了主要論爭對象李漢俊一票;持續(xù)90余年的未解之謎:有關一大閉幕日期的研究和爭論;等等。
再如,關于黨的十八大,本書共講述了10個問題:農(nóng)民工代表第一次以群體形象出現(xiàn)在黨代會上;十八大報告是如何誕生的;開放的大會:黨代會歷史上記者人數(shù)首次超過代表人數(shù);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字之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努力建設美麗中國;習近平:我們一定要“努力向歷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十八大把科學發(fā)展觀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十八大黨章修正案對黨員、黨的干部和黨的基層組織等提出新要求;十八屆六中全會正式提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砥礪奮進: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開辟治國理政新境界。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