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只有迷失自己,才會重尋自我
幾年前,一位異常焦慮的母親跟我談她的兒子,她總是擔心如果孩子在困難時沒人幫忙,會自暴自棄。她想給兒子提供更多的幫助,但又總被兒子拒絕。
她的焦慮,讓我們一起回顧她自己的成長經(jīng)歷。她感謝苦難給了她堅強剛毅的人格和成熟睿智的思考,卻不希望孩子再經(jīng)歷這種苦。
她說:那時我沒有好的條件,現(xiàn)在有了,不想孩子再受那些苦。在她過去人生中許多艱難的時刻,都是靠自己一個人苦撐過來,這一點孩子也非常像她。
為什么母親可以在迷茫中走過一條自我找尋的路,而孩子卻不可以這樣成長呢?母親的初衷甚好,只是她千辛萬苦才收獲的幸福生活,對于一個沒經(jīng)歷多少歷練的年輕人來說,又哪能輕易珍惜和懂得。她的幫忙不僅不被感激,還被兒子視作成長的束縛。
每個人都有一種天生的叛逆精神,反對他人給到自己的任何建議,卻唯獨相信自己經(jīng)歷千苦萬難之后琢磨出來的選擇。
關(guān)于成長的苦誰都無法替自己扛,只有當自己任性過、失望過、迷茫過,再一點點變得清醒時,才會明白什么對于自己人生最重要。否則,無論生活如何完美,都不是自己想要的。
張愛玲在《不得不走的彎路》中寫到:在青春的路口,曾經(jīng)有那么一條小路若隱若現(xiàn),召喚著我,母親攔著我說,那條路走不得,我不信。上路后,我發(fā)現(xiàn)母親沒有騙我,那的確是條彎路,我碰壁,摔跟頭,有時碰得頭破血流,但我不停地走,終于走過來了。
彎路是每一個人都要經(jīng)歷的自我成長之路,不管曾有多少人給過你經(jīng)驗和教訓(xùn),你終歸要把那些心存僥幸的路都要通通走過一次,才會愿意相信那些原本就一直在你眼前挺好的路。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