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不想離開這里”
鐵廠河林場位于大巴山北部、米倉山南麓,其中的泥地坪工區(qū)就是景祥俊堅守了20年的“大本營”。
從外婆到父母再到景祥俊,這一家三代人都是護林員,對森林中的一草一木,景祥俊有著深厚的感情。
8歲時,景祥俊和姐弟跟著父母來到了鐵廠河林場。“剛到鐵廠河時,我們一家七口人住在茅草房里,一年以后才修了磚房。條件是差了點,但我們5個孩子總是能在山林中找到樂趣,到林子里捉迷藏、爬樹摘果子、用蜘蛛網做成網子抓知了,從來沒覺得時間難熬。”景祥俊說。
1997年,從縣城林業(yè)中專畢業(yè)后,“林三代”景祥俊來到了泥地坪工區(qū)。“年輕嘛,還是覺得很好耍。”今年43歲的景祥俊回憶起剛來工區(qū)的日子,依然笑得開心。
“當時和我一起分配到林場的有10個年輕人,白天我們尋山護林,夜里我們在煤油燈下圍著收錄機、放著磁帶、唱歌跳舞,一起瘋一起鬧。跳累了就睡覺,啥也不想一覺到天亮。”景祥俊告訴記者。
好景不長,到1998年年底,和景祥俊一起分配到泥地坪工區(qū)的年輕人有的調走了,有的外出務工了。走的走、調的調,轉眼間就只剩下一名50多歲的老工長、兩名老員工和年輕的景祥俊。
離別的感傷還是讓景祥俊有些失落,父母也提出讓景祥俊調走的想法,這是第一次離開林場的機會,她拒絕了。
春天挖窩子栽苗子,夏天除雜草看林子,秋天砍撫育(砍掉樹木旁的雜草和灌木)割藤蔓,冬天收種子集肥料……從父輩到景祥俊,年復一年,一片片荒坡經他們之手披上綠裝。
2002年8月份,悶熱的天氣加上高強度的勞作,正在砍撫育的景祥俊一陣眩暈,倒在樹叢中。工友們背著景祥俊來到通江縣醫(yī)院,醫(yī)生告知,她的一個腎已經開始萎縮,如果不注意休息,最多只能活5年。
“在知道自己的病情那么嚴重后,景祥俊很傷心,但我觀察她這種情緒沒超過一個星期,一周以后她又樂呵呵地背著干糧帶著鐮刀上山了。”國有通江縣鐵廠河林場副場長胡建告訴記者。
的確,見過景祥俊的人一定會有這樣一種感受,她永遠有活力,堅強且樂觀。景祥俊一邊找縣城的老中醫(yī)調理身體,一邊繼續(xù)著護林的工作。5年過去了,景祥俊的生命依舊頑強。然而,2008年,醫(yī)生再次診斷后告訴景祥俊,她的左腎已經消失,右腎開始出現(xiàn)萎縮。
林場的領導考慮到景祥俊的身體,再三提出讓她調離一線。但每一次,景祥俊都拒絕了。“別說去機關上班了,就是平時出去看個病拿個藥我都記掛著這片林子,我是真的不想離開這里。”一句句樸實的話語背后是景祥俊一次次執(zhí)著的堅守。
就這樣,一個又一個5年過去了,景祥俊用雙腳丈量著大山的高度,走過近10萬公里巡山路的景祥俊寫下了20多萬字的《巡山日記》。日記里詳細記載了每天的巡山情況、樹木生長情況、存在的防火隱患……“剛開始的那些年,總習慣在日記里抒點情,寫下一些自己的感想,現(xiàn)在的日記可就規(guī)范多了。”景祥俊羞澀地笑著。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