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哪是一碗粥
這是鄉(xiāng)親們的情
黑黢黢的碗,熱騰騰的粥,顫巍巍的手,鄰居70多歲的老太太,推開了第一書記吳曲波住的破舊小屋的門。吳曲波不禁眼睛一熱,“咕咚咕咚”把粥喝了下去。時隔兩年,吳曲波記憶猶新,他說,這哪是一碗粥?這是鄉(xiāng)親們的感情,將永遠成為他干事前行的最大動力。
從山東省臺辦到山東沾化富源街道西孔村,吳曲波這個“第一書記”,干得有聲有響。今年4月,兩年掛職期結(jié)束,很多村民依依不舍:“真希望他能在村里多干幾年。”
變村貌,辦實事
第一次進西孔村,滿腔熱情的吳曲波猶如被澆了一盆冷水。“實在沒想到,比想象中要差那么多。”吳曲波說。
土路曲里拐彎,土房凌亂失修。村委會桌椅缺胳膊少腿,電燈還是拉繩的。屋里透風撒氣,火爐怎么也燒不熱。一個半小時,只等來3名黨員,心情可想而知。
當了25年兵的吳曲波,是個不服輸?shù)娜恕K麚屪マr(nóng)村環(huán)境綜合整治的機遇,與朋友一起搞了方案,反復征求意見,說干就干起來。
原有自來水年久失修,他多方努力,企業(yè)讓利一點,村民集資一點,村委自籌一點,徹底解決了村民用水難題。
投資105萬元,硬化村內(nèi)道路6.36公里,打通斷頭路2條,他個人帶頭捐款2000元。整治溝渠,架設(shè)橋梁,路燈亮了,街道美了。
“他經(jīng)常穿著迷彩服,和大家伙兒蹲地上一聊就是半天,一點架子也沒有。”村民孔慶峰說,“要是沒有吳書記,村里不可能有這么大變化。”
眼前的西孔村,水泥道路,干凈街面,一個個廢棄宅院變成了街心小花園。新村委會設(shè)了孔子學堂,小廣場上歌舞笑聲不斷。
沒精打采、整天靠著墻根曬太陽的村民,有了精神頭兒,臉上放了亮兒。村里填水灣建廣場的時候,很多村民義務(wù)出工出力。“趕路不走西孔路,嫁女不嫁西孔郎”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
“最欣慰的是,你帶著村民一起干,村民信任你了,知道你來是真正為村民干事的,工作更好開展了。”吳曲波說。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