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8月底開始,在國家信訪局來訪接待司接待大廳的一側,兩間玻璃房外釘上了新牌子:律師服務室。前來信訪的全國各地群眾,在窗口登記后,如有需要,會被推薦到律師室里,當面向律師咨詢,獲取專業(yè)的法律意見。國家信訪局表示,引入律師參與來訪接待工作啟動近一年來,在提供法律服務、引導群眾理性表達訴求等方面成效初顯,今后將進一步拓展律師參與信訪工作的領域并向全國推廣。(8月2日新京報)
律師參與接訪,其意義和作用毋庸諱言。首先,信訪對象大部分訴求都是在基層無法得到直接解決或者對解決結果不滿意,進而通過信訪渠道表達訴求。律師參與接訪對于信訪行為疏導和理性引導并選擇科學的解決渠道而言,是科學而積極的干預。其次,信訪對象普遍對中立的第三方尤其是熟悉法律法規(guī)的法律工作者信任度較高,對專業(yè)的高素質律師尤其如此,讓律師參與接訪,更能獲取信訪對象的認同并起到積極的司法資訊服務和信訪行為引導作用。其三,律師參與接訪更利于信訪事項在法律的框架內進行審視和解決,更利于提高信訪事項的依法處置效率和效果,這更是包括信訪人、信訪部門和地方的最受期盼的結果。
“律師接訪”意義深遠而積極,有專業(yè)的律師在信訪局“坐堂”參與接訪,這對于處理信訪難題,提高信訪處理效率而言,是值得期待的利好改革。但即便如此,我們也不能忽視這樣一個現(xiàn)實,那就是在現(xiàn)有的信訪體制下,信訪問題之所以出現(xiàn),很大程度上緣于兩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信訪對象不知法、不懂法甚至不守法,有些是對面臨的矛盾和問題缺乏依法解決的思維和理性,簡單把解決訴求的渠道和載體局限在信訪方面,結果導致大量原本可以依法解決的問題,擁塞到信訪渠道中,或者干脆出現(xiàn)了不信天不信地只靠信訪來給政府施壓給自己出氣的畸形。另一方面是基層管理對象或者信訪反映對象不懂法、不知法甚至不守法,大致大量的胡作非為或者違法行為肆虐,在加上權力因素、關系因素、社會因素等的層層不理性干預,導致原本依法可以匡扶正義和捍衛(wèi)公平的行為,變得面目全非或者違法違紀,導致大量信訪問題滋生。
對于基層民眾、有信訪意向對象而言,最需要的是法紀的普及、行為秩序的依法匡扶以及個體訴求表達的依法引導,而最需要律師干預的,是那些可能存在信訪苗頭的對象、可能誘發(fā)信訪苗頭的重點行業(yè)和重點部門、重點區(qū)域等。
因而,“律師接訪”不能只在信訪局“坐堂”,而更應該從跟廣泛的層面和角度去推行這一善政制度。首先,應廣泛推行“律師接訪”全覆蓋制度,讓“律師接訪”行為滲透和覆蓋到所有涉及信訪處理的部門和單位,可以采取聘請法律顧問等方式,介入基層重大事項、重要信訪問題的處理等,讓法律普及和專業(yè)法律工作者的法律服務前置于信訪苗頭的滋生萌芽之初。其次,應結合“律師接訪”開展全方位的普法活動,師進基層、進企業(yè)、進農村,開展不同方式的、有針對性的法律普及活動,可以采取律師講法、律師說案、設置普法專欄、開辟普法園地、創(chuàng)作普法節(jié)目等等,用基層干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用普及法律匡扶正義、規(guī)約社會秩序、維護公平正義、解決矛盾糾紛,從源頭化解信訪問題。其三是在征地拆遷、重大民生工程領域、重點行業(yè)領域等推行律師前置普法防范和行為監(jiān)督防范,并及時通過律師參與決策以及實施,杜絕行為失當失序、矛盾糾紛化解不科學不到位,等等。如果這樣,很顯然要比“律師接訪”僅限于信訪局“坐堂”有深遠的現(xiàn)實意義。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