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亮‘楷體文’,就是創(chuàng)新表達、講求效果,讓黨報的評論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zhì)。”徐明輝說,“政治立場最終要用傳播效果來檢驗。”
“評論是一個要吃苦并且要不斷學習的崗位。”徐明輝是這句話的踐行者。她的辦公桌上擺滿了各類書籍,窗臺上放著兩摞厚厚的報紙。“當你給別人一杯水時,你自己先要有一桶水。”徐明輝這樣談評論的學習。
黑龍江日報新聞評論中心是一支少而精、能打硬仗的優(yōu)秀團隊。這個團隊只有5個人,除了撰寫評論之外,他們還要保證一版(理論版)一號(政北方公眾號)一庫(龍報智庫)一頻道(正在建設的論苑頻道)的編輯出版和運行維護。14000字的《2016,龍江春來早》從接受任務到拿出定稿,徐明輝的團隊只有48小時的時間;13000字的《西通歐洲東出海》只用了72小時。
評論員是沒有名和利的崗位,重大編輯部文章、社論、本報評論員文章,他們只是“執(zhí)筆人”,他們只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本報評論員”。雖然報紙上不留下姓名,可在黑龍江新聞圈里,徐明輝是個名人。“敬業(yè)”“專業(yè)”“女漢子”,她被同行們貼上了這樣的“標簽”。
與同行們提到新聞評論,她的臉上立刻就浮現(xiàn)出了笑容:“把自己的興趣和事業(yè)結(jié)合起來,是一件特別幸福的事情。”
新聞評論有何種魅力讓你如此熱愛?她毫不猶豫地回答:“這是你的職責,黨的新聞工作需要你。這是你的戰(zhàn)壕,你必須堅守在這里。”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