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明最根本的性質(zhì)是此世性,我們的文明是人類文明中唯一一個沒有創(chuàng)世神話的。中國文明的根本文化精神是理性的、哲學的,而非宗教信仰。宗教與哲學最根本的區(qū)別在于,宗教是相信之后才能理解,哲學是理解之后才能確認。不論是老子、孔子,還是莊子,中國早期的哲學家們都在講道理。講道理是中國文明的根本品格。[文稿]
哲學是發(fā)展還是不發(fā)展?哲學在哪些地方發(fā)展?這是我們一直思考的問題——哲學的發(fā)展與不發(fā)展。實際上,哲學既不發(fā)展又在發(fā)展。哲學的不發(fā)展是指在根本的哲學洞見上所達到的高度就是那個高度,哲學是不斷地回歸到那個高度。同時,哲學又在發(fā)展。哲學的體系化程度、論辯的復雜程度和闡述的嚴謹程度都在不斷發(fā)展。[文稿]
中國哲學史的發(fā)展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一是春秋末年,也就是老子、孔子的時代;二是戰(zhàn)國時期,思想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三是魏晉時期,這一時期的價值危機問題變得更加嚴重;四是唐宋時期,特別是北宋和南宋哲學的發(fā)展尤為重要。這四個大的歷史階段所表現(xiàn)出來的,就是時代問題不斷深化的過程。[文稿]
楊立華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博士生導師
各位領導,各位來賓,非常榮幸有機會跟大家交流。今天的主題是思考哲學與時代的關系,這個主題里不僅僅是在講宋明理學,關鍵的部分是張載哲學的一個論證,我今天特別希望大家知道,中國是有哲學的,而且我們的哲學達到的深度令人震驚。中國哲學是有證明和論證的,有很多人以為中國哲學僅僅是一種理論上的直觀,一種信念,其實不是,只要是哲學就一定要論證,如果不去論證,不去談道理,它就不是哲學。我今天特別希望能夠給大家展現(xiàn)出中國哲學在某種程度上達到的深度。
一、價值危機與哲學的突破
我先簡單介紹一下我對中國文化或者中國文明基本精神的理解。我們的文明到底有什么樣的特點,這是我們首先要面對的。講中國文化的特點或者講中國文化的特性,不是因為中國文化特殊。如果說中國文化特殊,那就意味著在人類歷史的文明發(fā)展中,我們好像是個例外,別人是普遍的,而我們是例外的,我不認同這樣的看法。在談到普遍的問題時,我認為至少有三個層面的普遍是我們要去思考的:第一個層面是實際上已經(jīng)普遍了;第二個層面是可以普遍;第三個層面是應該普遍。如果對這三個層面的普遍概念沒有加以區(qū)分,就籠統(tǒng)地去談,這個問題一定是混淆了的。在我看來,中國文化的基本價值和基本精神是可以普遍而且是應該普遍的,所以我要談中國文明的基本性格。
在我看來,我們的文明最根本的性格是此世性格,中華文明是人類文明里面唯一一個沒有創(chuàng)世神話的。那么有人會說女媧造人是怎么回事?女媧造人用的原料不是她造的,上帝創(chuàng)世時什么都得他造。“上帝說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我看到這一頁就馬上合上了,這超出了理性理解的能力,我理解不了??鬃?、孟子都不是這樣講的,老子、莊子也不是這么講的,荀子、韓非子也不是這樣講的。我們沒有創(chuàng)世神話,所以我們沒有彼岸,沒有末日審判,沒有“原罪”。我最近造了一個詞,我們不是原罪,是“原善”。一切都圍繞一個根本的問題展開,就是此世之飽滿,所以在這個意義上我們特別強調(diào)文明的此世性。我們的根本文化精神是理性的、哲學的,而非宗教信仰,這是我的體會。宗教與哲學最根本的區(qū)別是,宗教是相信之后才能理解,哲學是理解之后才能確認。所以中國哲學家都是在講道理,無論是老子、孔子、莊子,甚至是公孫龍,都在講道理。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