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打翻身仗
新中國百廢待舉,哪兒都缺石油,玉門油礦再次擴產(chǎn)。1953年,油礦從蘇聯(lián)進口了幾部貝烏40型鉆機,成立了貝烏5隊,調(diào)王進喜當副司鉆。剛剛建隊,由于經(jīng)驗不足,工作開展緩慢,貝烏5隊被人稱作“豆腐隊”。王進喜不甘落后,吃苦在先、嚴格要求,帶領全班工人學技術、練本領、研究地下情況。1956年,王進喜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之后,他當上了貝烏5隊隊長,他決心帶領全隊工友打一個翻身仗。
5月,貝烏5隊被調(diào)到三角灣打井,三角灣地下情況復雜,容易出事故,王進喜覺得這正是鍛煉隊伍的好機會。第一口井開鉆前,他帶領隊友們到兄弟隊虛心學習經(jīng)驗,叮囑工人們做好井噴事故防范,事先聯(lián)系并儲備好足夠的晶石粉,還針對地下情況制定了勤畫眼、管好設備、管好泥漿、24小時干部帶班等保證措施。開鉆后,打穿了高壓層,井噴果然發(fā)生了,由于先有準備,王進喜及時指揮,和工人們齊心協(xié)力,迅速壓住了井噴,避免了大事故。貝烏5隊順利拿下了油井,也沒耽誤時間,全隊上下歡欣鼓舞,士氣高漲,隊友們越打越順,越干越起勁,到國慶節(jié)時,創(chuàng)造了打出10口井的好成績。
11月,王進喜帶領貝烏5隊在三角灣打765井,快完鉆時,上級通知在附近13米的地方再打一口井。雖然距離只有13米,但龐大的鉆機卻“寸步難行”,只能放倒井架,大拆大卸,一件一件地搬。王進喜心里盤算著,這樣一折騰,不僅動用人力物力,還得耗去六七天的寶貴時間。于是他發(fā)動工人們想辦法、出主意,制定出了一個科學周密的“整拖”方案。最后,動用了12臺大拖機,把整個鉆臺、井架一次性搬到了新井位。這次“整拖搬家”是鉆井的首創(chuàng),這項技術在以后的大慶會戰(zhàn)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在王進喜的帶領下,貝烏5隊不斷創(chuàng)造新紀錄,不僅事故少、進尺也打得多,很快就成為了玉門油礦的先進隊。貝烏5隊的翻身仗打得漂亮,打得扎實,取得了突出成績。這是耐力、決心、意志、艱苦創(chuàng)業(yè)、愛黨愛國力量的凝聚,是“鐵人精神”的源泉。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