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五四!
愛國的血和淚,
灑遍亞東大陸地!
雄雞一唱天下白,
同聲擊賊賊膽悸!
愛國俱同心,
壯哉此日!
壯哉五四!
……
這是我國第一首直接歌頌“五四”愛國運動的歌曲。1924年5月4日,“五四”運動5周年紀念日。當天,北京《晨報副鐫》第3版刊出這首《五四紀念愛國歌》簡譜歌曲,標注“趙國鈞作歌,蕭友梅制譜。”就在這一天,蕭友梅將其編成由管弦樂隊伴奏的合唱曲,在北京青年會國民音樂大會上親自指揮歌唱。
在中央音樂學院的校園里,有一座由著名美術(shù)家劉開渠先生創(chuàng)作的半身銅像,那就是被稱為“中國現(xiàn)代音樂之父”的蕭友梅的雕塑。
蕭友梅是中國音樂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1884年1月出生于廣東香山(今中山市)。父親是清末秀才,以塾師為生。蕭友梅自幼隨父學習古文,1889年又隨父移居澳門,學習英文和日文。孫中山于1892年在澳門開業(yè)行醫(yī)時,與蕭家相鄰;他們又是自小熟識的世交,所以過從甚密。蕭家近鄰有一葡萄牙神甫常在家里彈奏風琴,這使蕭友梅頗受熏陶。1899年,蕭友梅考入廣州時敏學堂,接受新式教育,“唱歌”也是正式課程之一。
中國第一位音樂博士
1901年,蕭友梅從時敏學堂畢業(yè)后自費去日本留學,在東京高等師范附屬中學學習之余,又在東京帝國音樂學院選修鋼琴及聲樂,實現(xiàn)了他童年時代學習音樂的愿望。
當時,蕭友梅是一位熱血青年,信仰孫中山先生的民主思想。1906年,他經(jīng)人介紹加入了孫中山組織的同盟會。為了掩護孫中山從事革命活動,他把自己的寓所提供出來,供革命黨人作為秘密會議的地點。孫中山舉行會議時,蕭友梅常常帶著廖仲愷的孩子在屋外玩耍,實際上是在給開會的人放哨,一有動靜就可立即通知他們。
在長年的交往中,孫中山覺得蕭友梅是一位十分信得過的人,對他很器重。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時,任命蕭友梅為總統(tǒng)府秘書,從此他們之間的關(guān)系更為密切。雖然已經(jīng)從政,雖然與孫中山有著深厚的友誼,但蕭友梅心中念念不忘的是音樂。當他聽說有赴歐洲學習音樂的機會,就毅然辭掉了總統(tǒng)府的職務(wù),于1913年奔赴德國學音樂,曾在萊比錫國立音樂學院學理論作曲。
1916年,他以長篇論文《17世紀以前中國管弦樂隊的歷史的研究》獲哲學博士學位,成為中國第一位獲此種學位的音樂家。
音樂教育的拓荒者
1920年3月,蕭友梅回到北京。他以其淵博的學識和早年的革命經(jīng)歷及同國內(nèi)政界高層人士的關(guān)系,要謀得一個薪位高的職務(wù)并不困難;但是他決定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毅然選擇了開創(chuàng)音樂教育事業(yè)的艱苦道路。當時,音樂專業(yè)并不受重視,在高等學校里不過是附庸,有的與美術(shù)合在一起稱為圖音系,有的與體育合在一起稱為音體系,有的更是大雜燴稱為圖工操練。蕭友梅于1920年9月被聘為教育部編審員,兼任北京高等師范(北師大前身)附設(shè)實驗小學主任。時任北京大學校長的蔡元培很器重蕭友梅的為人和才能,蕭友梅也很贊同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張,于是應(yīng)邀擔任了北京大學中國文學系音樂講師兼該校音樂研究會導師。
蕭友梅聲譽日隆,吸引了許多學生來學習音樂。他還建立了我國第一個管弦樂隊并親任指揮。這個樂隊的前身是清末民初海關(guān)稅務(wù)局的管弦樂隊,一共只有17個人。樂隊雖小,但從1922年底到1927年將近5年的時間,卻開過40余次音樂會,演奏了海頓、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等音樂大師的作品,為北京群眾介紹了不少西方音樂藝術(shù)知識。
1920年9月,蕭友梅與楊仲子共同創(chuàng)辦了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音樂體育專修科,后經(jīng)蕭建議分成兩個???。1922年8月,經(jīng)蕭友梅提議,北大音樂研究會改組為北京大學附設(shè)音樂傳習所,“以養(yǎng)成樂學人才為宗旨,一面?zhèn)髁曃餮笠魳?,一面保存中國古樂,發(fā)揚而光大之”。傳習所由校長蔡元培兼任所長,蕭友梅做教務(wù)主任負責實際工作。
1926年,蕭友梅又兼任北京國立藝術(shù)專門學校的音樂系主任。蕭友梅十分重視由師生共同參與的、定期的音樂會。這些活動不僅大大豐富了當時北京的社會音樂活動,而且對中國新音樂文化的發(fā)展也具有深遠的影響。
1927年6月,北洋軍閥的教育部以“有傷社會風化”、“浪費國家錢財”為由,下令停辦北京所有國立院校的音樂系科。蕭友梅苦心經(jīng)營了5年的北大音樂傳習所也被迫解散。蕭友梅憤而辭職,隨蔡元培南下去尋求發(fā)展。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