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有發(fā)生的校園暴力中,施暴者何去何從?近日,湖北給出一份解決方案。4月17日,湖北省教育廳聯(lián)合省內(nèi)8部門發(fā)布《關于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實施意見》。其中明確提出,對“屢教不改、多次實施欺凌和暴力的學生”,“必要時轉(zhuǎn)入專門學校就讀”。記者從湖北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獲悉,所謂“專門學校”,即指曾經(jīng)的“工讀學校”,在滿足九年義務教育的同時,對在校學生實施重點看護。(4月20日《新京報》)
“校園暴力學生屢教不改者將轉(zhuǎn)專門學校”,這其實并不是什么新創(chuàng)意。之于此,《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早有專門表述,各地的日常教育實踐過程,也不乏具體的實施案例。在此前提下,湖北新近發(fā)布的“意見”只能算是援引法律、重申法律,而稱不上是突破性的地方立法。可即便如此,其還是引發(fā)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這著實還是耐人尋味。
從輿論反饋來看,不少人都是第一次獲知“專門學校”之說,甚至自然而然將之誤解成是湖北方面的“新創(chuàng)造”。之所以會有此現(xiàn)象,很大程度表明,現(xiàn)實中所謂“專門學校”幾乎名存實亡,其并沒有變成一種常見的、慣用的針對“嚴重問題學生”的矯治手段。公開報道顯示,多地“專門學校”因生源不足被迫停辦,就很能說明問題。
在過去很長時間內(nèi),“專門學校”境況慘淡、幾乎為人所遺忘,實則有其必然性。首先,從認知理念層面來說,人們普遍擔憂將一群問題學生聚在一起會造成“交叉感染”,從而使得他們在錯誤的路上越走越遠;再者,就操作程序而言,將學生轉(zhuǎn)入專門學校必須經(jīng)本人、學校及家長三方同意,這整個過程操作難度之大可見一斑……鑒于這種種顯而易見的原因,“專門學校”遠遠未能發(fā)揮法律所賦予的職能。
所以說,湖北最近發(fā)布的所謂“實施意見”,到底能不能真正促成“專門學校”的角色回歸,實則還存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如何在保護未成年人權益和“必要的懲戒、矯治”之間尋求一種平衡?如何淡化公眾關于專門學校是“壞孩子集中營”的刻板印象而突出其“保護”、“挽救”色彩?又該如何在普通學校、主管部門、專門學校等各方之間建立一種有效的銜接聯(lián)動機制?凡此種種,都必須給出明確的新思路才是。
當然,無論在任何時候,將“嚴重問題學生”送去專門學校,都只能基于自愿而非強制?;謴?ldquo;專門學校”的法定功能,既需要行政推動,更需要社會認同。只有不斷凸顯出此類學校在特定領域的專業(yè)能力和比較優(yōu)勢,才能讓全社會消除偏見,繼而重新發(fā)現(xiàn)其價值、認識其作用。要知道,“教育”本身就應該是一個因人施教的過程,對待“問題學生”當有專門方案。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