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時常感困惑,為什么歷史上不少堅守正道的人常常不能得志、難以善終,而一些醉心名利、沒有操守的人,反倒順風順水?
比如屈原,他一生忠君愛民、正道直行,為了楚國的強大竭忠盡智、九死不悔,卻連遭讒言陷害,被楚王疏遠流放,最終心灰意冷投江而死;而公子蘭、靳尚等人,阿諛奉承、奸佞賣國,卻備受寵信重用。再如公子扶蘇,他性情仁厚、素有賢名,卻因政見而被秦始皇貶黜,后又遭胡亥、趙高等人陷害,守著忠孝之道自殺身亡;而昏庸無能的胡亥,卻和趙高、李斯等人沆瀣一氣,最終竊取了皇位。再如岳飛、林則徐等等,皆是堅守正道、憂國憂民之人,可結局甚是悲涼。
凡讀及此,往往令人心生疑竇:為什么堅守正道、厚德篤行之人,有時候反而難容于世,更難以實現(xiàn)抱負?是不是要有所成就,就必須學會圓滑世故,甚至舍棄原則、不擇手段?如同屈原沉吟江畔時漁父所勸,“夫圣人者,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皆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守正者困厄,奸巧者通達,歷史規(guī)律真的是這樣嗎?如果我們深入思考,就會發(fā)現(xiàn)本質(zhì)并非如此。
首先,并非所有堅守正道者都注定走向悲情。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的周公姬旦,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諸葛亮,直言犯諫、坦蕩無私的魏征……他們既持中守正,也建立了豐功偉績。而從長遠視之,歷史上的奸邪之輩,恰恰注定不能得以善終。如鄧通、賈似道、魏忠賢、和珅等人,雖曾顯赫一時,最終卻難逃身敗名裂的下場。說到底,公道自在人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不行正道者,難以行之久遠。
歷史如大江滾滾東去,功名利祿只是過眼云煙。那些能經(jīng)得住歷史長河的淘洗、能為生命留下重量、能讓后人景仰的,無疑是堅持操守、正道直行的人。也正是這些守正之人,構筑了中華文化的基本價值維度,托舉起民族的精神脊梁。更何況,正道本來就不是求名索利的工具,不能以名利得失來評判守正之人。正道中不一定有千鐘粟、黃金屋、顏如玉,但它定是一種崇高的價值追求,令人景仰。
守望正道,絕非易事。它需要我們涵養(yǎng)悲憫之心,如屈原一般“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需要我們胸懷豁達的得失觀,像范仲淹一般“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需要我們有那么點傲骨和氣節(jié),像林則徐一般“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當然,堅守正道并非空講原則、不講方法,也不是一味苛刻、不能包容。以豁達的眼光看待事物,以靈活的方式處理難題,方能做到既樂于守正,又善于守正。
歷史前行的軌跡總是曲曲折折、跌宕起伏,但縱覽古今,它始終都在沿著一個方向奔涌,那就是正道。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