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大國財政”,很多人覺得這是一個新提法。其實,中國的“大國財政”已經在實際政治經濟生活中發(fā)揮作用,只不過全社會對此缺乏足夠的認識,亟須轉變觀念。
過去講財政,多從一般的意義上去理解,不區(qū)分“大國”還是“小國”,但是在全球化的視角下,大國和小國財政所發(fā)揮的作用不一樣,需要承擔的責任也不盡相同。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地廣人多的中國在綜合實力上已經是一個大國,必須從觀念上有意識地審視在全球化和區(qū)域經濟一體化中大國財政的作用。沒有大國財政的意識,就談不上在國際事務中的責任和擔當。
要理解大國財政的概念,最直接的例子是美國。在其政治、經濟、社會層面中,美國財政部在許多問題上都起到了主導作用。比如中美戰(zhàn)略經濟對話,美國方面出席的是財長,對應中國出席的是副總理。按照我們傳統(tǒng)的觀念,一個財長為什么要到其他國家來對話?他難道不是管好自己國家的財政政策就可以了?但美國不這樣看,他們從全球視野來看財政問題,不僅僅局限于美國國內。這就是大國財政的體現(xiàn)。
全世界都密切關注美國財政政策的調整,包括預算、赤字、減稅等,這是由美國的經濟影響力、綜合實力決定的。美國是最大的發(fā)達國家,中國是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隨著中國經濟總量躍升世界第二,政治、文化方面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如果還用傳統(tǒng)眼光看財政,不僅會在國際事務上陷入被動,國內的事情可能也很難做好。
在封閉的經濟環(huán)境中,一心一意搞好國內建設,財政的任務就算“萬事大吉”。經濟開放后,國家利益不再局限于國內,國與國之間利益關系的調整,需要財政出馬;防控全球風險,在全球范圍內提供公共服務或公共產品,無一不與大國財政密切聯(lián)系在一起。舉一些現(xiàn)實的例子,非洲爆發(fā)埃博拉疫情,中國派出了醫(yī)療隊,這背后需要財政支撐;亞丁灣海盜猖獗,威脅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國航運安全,中國派出軍艦護航,這關涉到財政支出;馬爾代夫發(fā)生供水危機,中國??諆陕愤M行送水,依然需要財政予以配給。這些全球性公共服務都不局限于國內,直觀上很少有人把它和“財政”聯(lián)系在一起,但其實都是當下正在發(fā)生的、需要用大國財政思維去進行部署安排的實際案例。
當前中國的國際地位已經得到極大提升,無論從自身的角色,還是國際社會的要求,都理應承擔更大的責任(與此同時也獲得相應的權益)。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兵馬為“政”,糧草為“財”。
在2016年G20杭州峰會上,提出的中國方案,創(chuàng)新、活力、聯(lián)動、包容,都需要大國財政來支撐。世界結構性改革,全球可持續(xù)增長,都離不開大國財政發(fā)力。此類國與國的雙邊、多邊協(xié)作以傳統(tǒng)觀念看來,似乎應該是外交部的事,但這些事實際上都突破了傳統(tǒng)的外交概念。
在傳統(tǒng)財政的收支問題上,同樣需要大國財政思維,不能僅僅局限于國內。例如美國就采取了很多方法防止跨國公司轉移資產、逃避稅收。中國也面臨同樣的問題,2014年曝出的“中國反避稅第一大案”,中國向微軟補征了8.4億元人民幣稅款。過去我們大國財政意識不強,在未來這一點必須得到轉變,否則,中國的稅收主權就有可能遭到侵害。
大國財政還不僅限于收支問題。從國內考慮,政府職能的正常發(fā)揮和有效履行,財政是基礎;同樣,從國際考慮,大國責任在國際上的擔當,也是以財政為基礎的。要讓大國財政真正發(fā)揮作用,涉及對當前制度的改革。大國財政戰(zhàn)略提出之后,要考慮的就是如何實施:如何將財政資源在全球范圍內進行有效配置,為中國公民提供更多、更好、更及時的公共服務;如何加強國與國的聯(lián)系、促進區(qū)域經濟一體化。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把財政定位為國家治理的基礎,這意味著財政的職能已經突破了原有的經濟學框架,上升到事關國家長治久安的地位。中國經濟要進一步發(fā)展,從中等收入國家變成高收入國家,一定要和全球經濟協(xié)同發(fā)展,不可能單打獨斗。如中國搞PPP模式、“一帶一路”、基礎設施互利互通等,都是國家行為,需要財政政策配套實施,這些政策同樣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更應當以國際視野來認識財政,不僅讓財政發(fā)揮應有的治國安邦之用,而且,應當發(fā)揮“中國財政”在全球治理中的更大作用。
(作者為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