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視覺上講,前一段時間在國內熱映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最大的難點和賣點就是全片大部分篇幅是人虎互動,導演李安在接受《紐約時報》采訪時說:“我在戲劇方面訓練有素,在視覺方面就不太行”。不過不用太操心,自有好萊塢特效團隊為他把控一切。電影中動用了四只馴化的孟加拉虎來扮演“理查德·帕克”,有些鏡頭是實拍,但還是有40%是通過電腦后期合成。
李安無疑是非常幸運的,放在幾十年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這樣的片子根本沒法拍。當年他的前輩大師黑澤明拍攝《德爾蘇·烏扎拉》,僅僅需要老虎出現在兩個鏡頭中,就折騰得日蘇聯合劇組焦頭爛額、人仰馬翻。
1973年,黑澤明接到了莫斯科電影制片廠的邀請,拍攝電影《德爾蘇·烏扎拉》,老虎的鏡頭不多,但是卻對情節(jié)的走向至關重要:主人公德爾蘇是密林獵人,非常害怕被赫哲人稱為“阿姆巴”的老虎,因為“阿姆巴”是森林之神派來的使者。德爾蘇不小心朝虎開了一槍,擔心森林之神會懲罰自己,而他的人生也宿命般地走向悲劇。
在莫斯科進行籌備時,蘇方的制片迦里柯夫斯基拿著一本馬戲團雜志吹噓:“我國技藝高超的馬戲團里有很多優(yōu)秀的老虎。”黑澤明卻認為馬戲團的老虎大腹便便、目光呆滯,缺乏野生虎的機敏。1974年1月30日,迦里拿著一封電報得意洋洋地找到黑澤明,想要找回點面子:“黑澤先生,現在您可以放心了,我們在西伯利亞的外景地捕捉到一只老虎。”黑澤明沒有露出滿意的表情,陰沉沉問翻譯:“那只老虎能行嗎?”迦里回答:“沒問題。現在還是一只虎崽,不過等開拍時就長大了。”黑澤明的臉色愈發(fā)難看:“開玩笑,怎么可能長那么快!”不過他顯然低估了大型肉食性貓科動物的生長速度,等到劇組10月從莫斯科出發(fā)時,老虎的體格已經足夠雄壯,劇組給它起名“阿爾喬姆”,每天的伙食費甚至高過黑澤明的津貼。
在外景地,“阿爾喬姆”被柵欄三面圍住,面對攝影機的一面敞開,為了防止它撲過來,劇組想當然地在攝影機前方挖了一條壕溝,里面灌上水。實際上就像《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那樣,無論是孟加拉虎還是西伯利亞虎,都是游泳高手。
黑澤天皇站在高架臺上:“好了沒有?老虎呢?”翻譯回答:“哈拉肖,OK。”黑澤明喊:“開始。”兩位演員入鏡,眺望密林深處,“阿爾喬姆”本該此時出場,可是不見身影。飾演德爾蘇的演員穆祖克“阿姆巴”、“阿姆巴”的喊叫也沒用。黑澤明怒吼:“不行!還不把老虎給我趕過來。”可是劇組用盡一切辦法,“阿爾喬姆”就是懶洋洋不起身。后來大家才想到,為了防止意外,早上給它打的鎮(zhèn)定劑太多了。拍了七次老虎都不合作,黑澤明悻悻從高臺上跳下:“你們怎么也要給我研究出個辦法來。今天就到這里。”
三天后,劇組找來了獵犬,準備從柵欄外面驅趕“阿爾喬姆”。在獵犬狂吠和長矛威脅之下,“阿爾喬姆”被逼得從柵欄邊跳起,沖著攝影機方向撲過去,“噗通”一聲跳進了水溝。這嚇壞了所有人,大家手忙腳亂地用長矛和棍棒把它趕回柵欄去。“阿爾喬姆”連滾帶爬地上了岸,搖晃了幾下口吐白沫一頭栽倒。黑澤明只好作罷。
最終,黑澤明妥協,決定在莫斯科電影制片廠的攝影棚里拍攝,“阿爾喬姆”也換成了一只被馴服的馬戲團老虎“塔伊克恩”,它的活動范圍用鐵絲網圈得嚴嚴實實,導演和攝影機都在鐵絲網外面,兩名馴獸師和老虎在鐵絲網內進行了排練,“塔伊克恩”學會了大步流星穿過鐵絲網,并在畫面正中停住看鏡頭。
1975年2月21日拍攝當天,攝影棚來了許多媒體記者,觀眾席上人滿為患,有的攝影記者甚至拿著相機爬上了靠近天花板的燈光臺。一切準備就緒,演員穆祖克和薩洛明被送進鐵絲網。他們盡量鎮(zhèn)定,裝出不怕的樣子。還好,老虎“塔伊克恩”畢竟是職業(yè)演員,拍了兩次就過關了。在記者們的掌聲之下,黑澤明還摸著老虎的腦袋拍了一張合影,當然,臉上的表情還是有點驚恐。
《德爾蘇·烏扎拉》最終在1976年拿到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希望未來的頒獎季,“理查德·帕克”能帶給李安如黑澤明般的榮譽。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