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進行時,頻傳好聲音。
3月10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到新疆代表團參加審議。在談到民族團結(jié)的問題時,習近平總書記如是說:“要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高舉各民族大團結(jié)旗幟,引導各族群眾增強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chǎn)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jié),像珍視自己的生命一樣珍視民族團結(jié),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
“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jié)”,“像珍視自己的生命一樣珍視民族團結(jié)”,尤其是這句“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這樣的表達實在生動形象具體,讓人腦海中立刻浮現(xiàn)出了畫面。石榴籽緊緊抱在一起才成為了一個石榴,五十六個民族緊緊抱在一起那才叫中華。這樣形象且通俗的表達,老百姓不但聽得懂,而且更能記得住,當這樣的觀念入腦入心,自然也就體現(xiàn)在了行動中。
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兩會上的“金句”,遠不止于此。在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時,他強調(diào)“城市管理應該像繡花一樣精細。”在參加遼寧代表團審議時,對于數(shù)據(jù)造假的問題,他指出“要把數(shù)字謄清見底,排除水分,擠干水分。”在參加四川代表團審議時,對于脫貧攻堅工作,他要求“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如何退,全過程都要精準,有的需要下一番‘繡花’功夫。”
“像繡花一樣精細”“謄清見底”“下一番繡花功夫”“像石榴籽那樣”……這些語言入耳就覺著親切,這樣的表達不只是活潑生動,關鍵更在于接著地氣,這樣的話是真正說給人民聽的,老百姓聽了會覺著不晦澀、有溫度、干勁足,這樣的話老百姓愛聽也聽得進去。
“習語”之所以如此平易近人,雖說和個人的素養(yǎng)和經(jīng)歷有關,但是歸根結(jié)底卻是因為百姓之心和為民情懷。只有心里裝著百姓,才會用老百姓的語言說話,只有想著為人民辦事,才會從人民的角度考慮問題。表面看,這是表達方式的問題,實際上卻是干群關系的折射。
作為一名國家領導人,習近平總書記不可能每天都和老百姓打交道,可是因為他的心始終在老百姓中間,所以他知道老百姓想什么,所以他懂得如何和老百姓交流。相反,平日里我們接觸到的一些基層干部,一天到晚就是和老百姓打交道,可是他們和老百姓說起話來,卻是官話套話胡話連篇,這樣的干部就是缺乏百姓之心,這樣沒有溫度的話老百姓就不愛聽。
關注全國兩會,我們關注的是國家的大政方針,關注的是釋放出來的改革發(fā)展利好,可是除此之外那些生動鮮活的百姓語言同樣值得關注,因為這樣點滴潤心、潤物無聲的表達,是所有代表委員、黨員干部都應該學習和具備的。人人都這樣去表達去說話,人民才會更加覺得兩會和他們的距離近,才會更覺得干部和百姓是心貼著心。
“習語”近人潤民心,我們期待“習語”成為最流行的表達!
(作者單位:秦皇島市昌黎縣委組織部)
【聲明:本文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wǎng)立場,僅供參考?!?/p>
本文系宣講家網(wǎng)獨家稿件,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
網(wǎng)友之家欄目投稿郵箱為:jst71ztz@126.com,歡迎大家踴躍投稿。
歡迎加入網(wǎng)友之家QQ交流群531249826,大學生交流群: 522415122。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