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中辦、國辦聯(lián)合印發(fā)的《黨政主要負責人履行推進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職責規(guī)定》(以下簡稱《規(guī)定》)對于落實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確立的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的目標和任務,對于使法治真正成為各級黨委、政府治國理政的準則和基本運作方式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中央之所以在十八屆四中全會召開兩年后又頒發(fā)此規(guī)定,特別明確縣級以上地方各級黨政主要負責人為推進治建設第一責任人,并具體規(guī)定黨政主要負責人作為“第一責任人”推進法治建設應當履行的主要職責,其背景和緣由在于: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確定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的目標和任務以后,全國各地區(qū)各部門大多予以高度重視,絕大多數(shù)黨政領導干部注重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治國理政,大力推進本地區(qū)本部門的法治建設。但是也有個別地區(qū)和部門,其黨政領導干部對法治的意愿不高,重視不夠,不愿意或不習慣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治國理政。雖然他們在各種會議上也講法治,在各種文件中也提出法治的種種要求,但是在實際工作中卻把法治棄之一旁,甚至完全背離法治。特別是當依法辦事可能影響他們正進行的“政績”工程的效率,從而影響他們的切身利益時,他們可能會指示或命令其下屬選擇采取違反法治或規(guī)避法律的方式行事。他們違反法治或規(guī)避法律的違法行為不可避免地引起廣大人民群眾的不滿,有時甚至引發(fā)群體性事件,造成社會不穩(wěn)定或?qū)е聬毫拥恼斡绊?。正是為了糾正這些問題,保證依法治國目標和任務的實現(xiàn),中央特別針對各地區(qū)各部門黨政主要負責人發(fā)布了上述規(guī)定。之所以特別針對黨政主要負責人,即黨政一把手,而不是針對一般干部或一般黨政負責人發(fā)文,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能否實現(xiàn)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的目標,黨政一把手是否真心實意推進法治建設是關鍵
一個地區(qū)、一個部門,能否真正實行法治,能否不斷推進法治建設,能否將法治的要求落實到各項具體的事業(yè)和工作中,關鍵在于該地區(qū)、部門的黨政一把手是否有真正實行法治的意愿,是否真心實意推進法治建設。只有我們各級黨政一把手有真正實行法治的意愿,不僅在法治有助于其所進行的相應事業(yè)、相應工作的開展、推進,有助于給其“政績”、利益加分時有實行法治、依法辦事的意愿,而且在法治對其所進行的相應事業(yè)、相應工作形成一定制約,有可能影響相應事業(yè)、相應工作的進度、效率,無助于給其“政績”、利益加分,甚至給其“政績”、利益減分時仍然有實行法治、依法辦事的意愿,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的目標和任務才能實現(xiàn)。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給予各級黨政一把手以實行法治,推進法治建設的一定“壓力”,促使他們不得不像抓其他事業(yè)、其他工作一樣抓法治,像重視其他事業(yè)、其他工作一樣重視法治,使他們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對法治建設有松懈情緒和敷衍塞責的態(tài)度。
正是基于此,所以中央特別發(fā)文,明確各級黨政一把手是所在地區(qū)、部門推進法治建設的第一責任人。賦予各級黨政一把手“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的地位既是確立其推進法治建設的責任,同時也是將其推進所在地區(qū)、部門法治建設的情況與其政績掛鉤,其所在地區(qū)、部門法治建設取得進展,其政績自然加分,反之,其政績也就相應減分,甚至要被追責、問責。只有這樣,才能促使各級黨政一把手們對其所管轄地區(qū)、部門的法治建設真抓實干,而不是光說不干,或虛與委蛇。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