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川西流行一句童謠:“紅蘿卜咪咪甜,看到看到就過年,娃娃想吃肉,老漢沒得錢。”小娃娃盼過年,大人也盼過年。臘肉掛在柴灶門前,每天煮飯燒火都秋(熏)得滋滋冒油,滿屋的臘肉香味。
除了做臘肉,年前還要推湯圓粉。一張較寬的長板凳上,中間一個方孔,把石磨子放上去,板凳一頭坐一個人,把事先按比例泡好的酒米飯米連湯舀進(jìn)料口里,下面一口大鍋接起,米漿就流下來了。然后把米漿裝在干凈的土白布袋子里吊在屋檐下慢慢滴干。如是等得急,晚上把裝了米漿的袋子放在柴草灰里,再壓上石塊,第二天就可以吃上湯圓了。那時我總擔(dān)心草灰會不會浸在粉里了,其實,米漿里的水是往外浸的。
除夕夜是新舊年的交接點,守歲一夜,一眨眼就到了新年,“昨宵燈火分明在,錯被人呼作去年。”就如同幾個人在牌桌上酣戰(zhàn)一夜一樣,不知不覺就到了第二天,還以為是昨天,難免會給人造成一種錯覺。正月初一大早照樣家家放鞭炮,成都竹枝詞說“過年火炮響連天,紙說全紅子說千。就是貧家生計薄,朝朝也放霸王鞭。”哪怕再窮,這火炮也是要放的。
初一一大早還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按歷書上所說的吉祥方點燈籠火把上香,叫做“出天方”。一家人吃肉喝酒煮湯圓,然后穿戴一新,出門相互拜年道賀,游喜神方,進(jìn)廟上香。這天早晨,許多人家還要用紙剪一個大雄雞公貼在門上,因為這一天是“雞日”。
唐宋時,成都的紳士就流行名貼道賀,走家串戶遞貼子,家里沒人就塞進(jìn)門縫,或者是貼在門上。清朝時就風(fēng)行賀年卡了,用紅色的硬紙做成,“三寸紅單仿京式,背填居里面書名。特到人家門口貼,便言盡到拜年情。”
宋代成都人過年愛游玩的地方是丁公祠和武侯祠,進(jìn)香的地方則是西門的安福寺,寺中有十三級高塔,稱之為“黑塔”。人們手拿小彩旗游塔燒香,彩旗貼在柱子上層層疊疊,和尚還要在塔上點燈籠作法事,消災(zāi)祈福。
從明清開始,成都人過年所去的多是丁公祠、望江樓和武侯祠等地,從南門到武侯祠,再走小路到百花潭,游青羊?qū)m。那時走得遠(yuǎn)的也游龍泉石經(jīng)寺。初五是成都人的送窮日,叫做“送五窮”。從初一到初三,屋里不能掃地,用了的水也要裝起不能倒。初五這天把屋里都收拾干凈,渣滓倒河邊,燒香燒紙放鞭炮,把藏在屋里的窮鬼背時鬼全都攆出去,然后再悄悄從河邊撿塊鵝卵石揣回來藏起,叫做撿元寶。
這天也是回娘家的日子,“新娘破五回娘家,女婿隨來拜年華。”一般都是提個竹篼篼,裝二三十個雞蛋,兩把掛面,一刀肉和一封點心,回來的時候娘家再打發(fā)禮信回來。
過了元宵,這年才算過完,有句民謠說,“有錢無錢,耍過大年”。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