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切了解社情民意,是做好群眾工作的前提和基礎?!稖蕜t》提出利用傳統媒體和互聯網等各種渠道了解社情民意,既體現了我們黨的優(yōu)良傳統,又反映了鮮明的時代要求。
媒體是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需要通過媒體傳播,社情民意也需要通過媒體表達。利用媒體等渠道聯系群眾,傾聽群眾呼聲,是我們黨保持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的一條重要經驗。早在延安時期,毛澤東同志在同英國記者斯坦因談話時就指出:“我們十分注意傾聽人民的意見”“通過各種會議、報紙和群眾的來電來信等等一切能聽到人民呼聲的渠道,總是能發(fā)現群眾的真正的意見”。改革開放伊始,鄧小平同志也講過:“一個革命政黨,就怕聽不到人民的聲音,最可怕的是鴉雀無聲”。實踐證明,只有充分利用媒體等各種渠道了解群眾真實的意見、建議和利益訴求,做到“從群眾中來”,再在此基礎上形成科學決策,并“到群眾中去”,才能實現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群眾才會滿意并支持擁護我們黨和政府。
現在,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fā)展深刻改變了傳媒格局,也改變了社情民意分布格局,形成了線上線下相互作用的輿情空間。群眾既在線下、在傳統媒體上發(fā)聲,也在線上、在網絡新媒體表達,社情民意正在多場域、多空間、多樣化地呈現。這就要求我們既要發(fā)揮好傳統媒體的優(yōu)勢,又要充分利用好互聯網等新媒體,以更加全面地了解社情民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網民來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網,民意也就上了網。群眾在哪兒,我們的領導干部就要到哪兒去”。他還要求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要自覺學會通過網絡走群眾路線,不斷加深對網絡新媒體的認識和運用,下大力氣提高這方面本領。
近年來,各級黨委政府利用傳統媒體和互聯網傾聽群眾呼聲的意識不斷提升,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的形式更加豐富,在網上與網民溝通的領導干部越來越多,社會各方面對此反響積極。但不可否認,一些黨員干部在正確對待和運用大眾媒體方面還有不小差距,特別是利用網絡搜集和把握社情民意的自覺性和“基本功”更顯不足。有的固步自封,迷信經驗,習慣老辦法,不愿觸網;有的畏網如虎,怕惹麻煩,怕出亂子,不敢入網;有的則浮光掠影,滿足于一般的“潛水”“沖浪”,不善用網。這些現象,從表面上看是意識、態(tài)度和能力方面的問題,從根子上講則是群眾立場不夠穩(wěn)、群眾感情不夠深的反映。針對這種情況,《準則》鮮明地提出改進和創(chuàng)新聯系群眾方法,善于利用傳統媒體和互聯網等各種渠道了解社情民意,具有極強的現實針對性和指導意義。
利用傳統媒體和互聯網等各種渠道了解社情民意,關鍵是要有真感情、真本領。感情是基礎,有了對群眾的感情,了解社情民意才會積極主動,才能真正聽得進網上網下的各種聲音。在此基礎上,還要善于對各種輿論做冷靜科學的分析,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注重發(fā)現那些帶普遍性傾向性的問題。當然,了解社情民意最終目的是聽取群眾意見、回應群眾關切。只有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解決好群眾關心的問題,才能不斷提高群眾工作水平、打牢黨執(zhí)政的群眾根基,也才算是真正用好了各種媒體、用好了互聯網。
(中央黨校 孫 林 嚴 文)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