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制、形勢,是治國理政中必須高度關注的核心要素和關鍵變量。探究它們之間的關系,有助于我們深化對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的認識。
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社會是人通過各種社會關系構建起來的復雜綜合體。調動人的積極性,需要理順各種社會關系,這就形成了各種體制,主要包括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tài)文明體制等。在人與體制的關系中,人們的切身感受是體制大于人、強于人。好的體制是人發(fā)展的強大依托,不好的體制是人發(fā)展的無形枷鎖。對于國家的發(fā)展來說,如果體制僵化,不是理順而是扭曲各種社會關系,就會扼殺人的積極性,整個社會就會沉悶、停滯。體制一活,社會關系一理順,人的活力就會充分迸發(fā)出來。因此,我國30多年的改革開放,核心是體制改革;當前的全面深化改革,核心仍然是體制改革,是要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弊端。
體制是有慣性的,總在不斷自我強化,形成路徑依賴。因此,體制改革殊為不易。是什么在推動體制改革?是形勢。形勢看似不可捉摸,但它確確實實存在。形勢體現為一種潮流,浩浩蕩蕩,摧枯拉朽;形勢反映出一種規(guī)律,順之則昌,逆之則亡。我國古人非常看重形勢,“雖有智慧,不如乘勢”,講的就是把握形勢的重要性。在人的面前,體制是“高傲”的;在變化的形勢面前,體制又是“謙卑”的。如果不順時應勢、與時俱進,僵化的體制雖能頑抗一時,但最終都會土崩瓦解。古今中外,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在中國歷史上,即使是有著2000多年傳統(tǒng)的君主專制體制,在浩浩蕩蕩的民主潮流和不斷發(fā)展的革命形勢面前,也不得不黯然終結。這就是形勢蘊含的巨大力量。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為什么要以巨大的勇氣去改革各種體制?就是因為看到了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改革是形勢使然、勢所必然,是審時度勢之后的自覺選擇。我們黨執(zhí)政能力強,強就強在這種高瞻遠矚、順勢而為上。
形勢的發(fā)展又是由什么推動的?歸根到底是由人推動的。形勢的發(fā)展離不開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兩方面的推動。生產力的發(fā)展改變著社會存在,成為推動形勢發(fā)展的物質力量,而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最根本的因素。一個人的勞動和創(chuàng)造也許微不足道,更不足以改變形勢,但千千萬萬人的勞動和創(chuàng)造匯聚起來,就會在歷史的長時段中成為推動歷史發(fā)展的偉力,塑造著形勢。推動形勢發(fā)展的另一方面是精神的力量,或者說是人心的力量。心隨境轉,人在改變物質世界的同時,也在發(fā)展自己的精神世界。人的認識水平、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看似無形,實際上卻是一種最深層、最持久的力量,尤其是當千千萬萬人形成共識時,就會成為左右形勢的磅礴力量。看歷史,當文藝復興、啟蒙運動掀起思想文化運動的巨浪并喚起民眾時,它們對形勢的改變是劃時代的;看當下,英國脫歐公投、2016年美國總統(tǒng)大選等,都讓我們感受到人心如果思變,就能讓形勢驟變??梢姡蝿萦扇嗽炀停@是人民在歷史發(fā)展中的主體作用的具體體現。左右形勢的是人,而人的本質在心。所以,習近平同志反復強調“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以百姓心為心”。判斷形勢,要看人心;左右形勢,要抓人心。
體制強于人,形勢強于體制,但形勢又由人造就。這一循環(huán)往復的聯動過程推動歷史不斷前進。執(zhí)政者必須認識到人、體制與形勢是相互關聯的變量,時時不忘體察民心、把脈體制、掌握形勢。或囿于利益、或限于能力而抱殘守缺、固步自封,最終往往人亡政息。“凡益之道,與時偕行。”治國理政的關鍵是不斷提出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以順應形勢發(fā)展、推進體制改革、造福人民群眾。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提出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目的正在于此,成效正顯于此。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