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
“我希望成為一根紐帶,讓紅軍精神代代相傳。”年逾六十的紅二代鄧玉平曾這樣說。
鄧玉平的父親叫鄧志云,是一位老紅軍,小時候經(jīng)常給她講長征的故事。父親去世后,鄧玉平開始真正循著父輩的足跡,重走長征路。在這其中,過草地給她留下了難忘的記憶:“真的很危險很艱苦,我的身子曾一半陷在沼澤里,高原反應(yīng)也讓我屢次想放棄。雖然只有一天的路程,但走到最后我真的變成了一灘爛泥,好在我的隊友們沒有放棄我。”
“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是長征精神。但直到我走完紅軍走過的草地之后,才有了清晰的答案。”鄧玉平說,“長征不僅是軍事上的勝利,更是人性的勝利。紅軍在萬里長征中,互相幫助,生死相依,把人性的真、善、美發(fā)揮到了極致。只要有挫折、有困難,就會有長征精神閃耀其間!”
“長征”對上海“80后”女孩高佳琪也有特別的意義。1935年,作為紅軍左路軍的一員,她的外公李萬海歷盡千辛萬苦,終于走出這片充滿死亡的茫茫草地——那一年,李萬海13歲。
高佳琪回憶道:“外公說,當(dāng)時他是他們連隊里年紀(jì)最小的,是個名副其實的‘紅小鬼’。過草地的時候,因為連日斷糧,他餓得頭暈眼花,一不小心就滑進(jìn)了沼澤地里。幸好身邊的副連長出手相救,才沒有被沼澤吞沒。”
“饑餓”,幾乎是貫穿外公故事的關(guān)鍵詞:“樹皮、皮帶、草根……外公說他們當(dāng)年都吃過,找到什么就放進(jìn)行軍鍋里煮。有的人吃了不知名的野草中了毒,渾身浮腫,最后就沒能挺過去。”每每說到這些,外公的臉上總是籠罩著一層陰霾,有時甚至說著說著就沉默了,好半天才又冒出來一句:“外公命大,走出來了。”
高佳琪一直在好奇:“究竟是什么樣的力量,讓外公堅持了下來。也許,這就是長征的精神。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