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的講話中指出:“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偉大長征精神,作為中國共產(chǎn)黨人紅色基因和精神族譜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jīng)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豐富滋養(yǎng),成為鼓舞和激勵中國人民不斷攻堅克難、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強大精神動力。”
在筆者擔任總撰稿的大型電視系列片《正道滄桑——社會主義500年》中,有一段關于馬克思生活細節(jié)的描寫。馬克思在撰寫《資本論》的時候,生活非常拮據(jù),一次,他給恩格斯寫信說:“給我寄上幾英鎊吧,我還得去典當行贖回我的衣服,否則我就沒法出門了,那我就不能去圖書館了。”貧困可以說是纏繞馬克思一生的“敵人”,由于沒錢醫(yī)治,他1歲的小女兒和8歲的兒子,先后被病魔奪走了生命,甚至沒能留下一張照片。他心愛的妻子燕妮,也在貧困與疾病中離世。馬克思一生致力于全人類的解放事業(yè),卻從未把自己摯愛的妻子和兒女從經(jīng)濟拮據(jù)和流離失所中解放出來,他與燕妮唯一的財富就是彼此珍愛與欣賞。馬克思歷時40年研究寫成的《資本論》,在他死后才全部出版,被稱為全世界工人階級的“圣經(jīng)”。大家知道,馬克思出生在一個中產(chǎn)階級家庭,23歲就已經(jīng)取得了柏林大學的博士學位。恩格斯則出生在一個擁有不少海外子公司的巨商家庭??梢哉f他們都是含著銀湯勺出生的。他們?nèi)绻粓D一己之私,本可以一輩子過著富有而舒適的生活。但是,為了全人類的解放事業(yè),他們不惜放棄自己的一切,終生顛沛流離,在常人難以忍受的艱苦環(huán)境中,致力于為大多數(shù)人謀利益的科學理論的創(chuàng)立和傳播,最后在貧困和疾病中死去。寫到這里,筆者不禁潸然淚下。大家想一想,面對這樣一位具有為全人類的解放事業(yè)甘下“地獄”的崇高理想的偉人,我們不應當肅然起敬嗎?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