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草地里、樹林中,邊行軍邊學習”
因為秦華禮讀過兩年書,且政治上可靠,1935年9月,組織上派他到通信學校學習。當時的紅軍通信學校可謂“三無”:無固定教室,行軍途中在野外樹林學習;無設備,全校45人只有一只150伏的電壓表;無文字教材和文具紙張。但學員們克服了困難,在一年多時間里,在草地里、樹林中邊行軍邊學習。
“記得第一節(jié)課,老師教我們削鉛筆,不許削筆芯,只削木頭,寫出來字很粗,轉一下再寫。一年學習只發(fā)了一支筆,我們把竹子削成鉛筆的樣子練習,正式考試的時候才用鉛筆。學英語就更難了,我發(fā)明了一個方法,行軍休息時,兩人為一組,寫兩個漢字,插在前面人的背包上,我說漢語,你答英語,互相提問、背誦。”秦老回憶,他們從阿拉伯數字學起,然后是學電工、歐姆定律。
長征時,學員們能獲得的電池都是前方部隊淘汰下來的,常常電量不足。不懂化學的秦華禮將電池鋅皮層層扒開,舔舔里面的液體,發(fā)現又咸又苦又麻。“我琢磨著電池里面應該有鹽,于是就嘗試著把電池外皮全扒掉,放入有鹽水的竹筒中長時間浸泡。用鹽水泡起來,再次使用電池時,竟然電量十足。我們管它叫‘麻子牌’電池。”就靠這樣簡陋的條件和近乎原始的方法,學員們全都學會了裝收發(fā)報機。
在作戰(zhàn)中,通訊和偵察同樣至關重要,一個密碼搞錯就會影響到部隊之間的配合,因此,收報發(fā)報的學習一直都抓得很緊。長途行軍時,老師把中午休息的一個小時用來上課。每個人的左手大拇指成了便攜式的“手鍵”,行軍中也能邊走邊練習發(fā)報。
抗日戰(zhàn)爭時期,秦華禮任129師電臺臺長,跟隨劉伯承師長轉戰(zhàn)太行山區(qū)。1940年百團大戰(zhàn)時,他守著電臺,八天八夜沒合眼。解放戰(zhàn)爭時期,秦華禮先后參加過保衛(wèi)延安、上黨戰(zhàn)役、呂梁戰(zhàn)役等,多次立功。
上世紀50年代初期,秦華禮轉入地方工作。在云南,他率領新組建的通信建設隊伍,在荒無人煙的西南邊陲原始森林中,架設開通了我國西南邊疆昆明到緬甸的第一條國防通信線路。
1958年,秦華禮到南京郵電學院工作,在擔任學院主要領導的25年中,他將“長征精神”帶到了工作中,為祖國的郵電通訊事業(yè)培養(yǎng)了大批高素質專業(yè)人才。直到今天,南京郵電大學的校慶還會舉辦跑步比賽,學生們說:“因為老院長是用兩條腿走完長征的人,我們要把這樣一種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精神傳遞下去!”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