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編者按
今年12月4日,是我國第三個國家憲法日。在國家憲法日日漸深入人心的同時,憲法宣誓制度也逐步走向規(guī)范化。自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實行憲法宣誓制度的決定》即將實施滿一年。設立國家憲法日和每一位公民究竟有什么關系?要求新任命的國家工作人員進行憲法宣誓有何意義?憲法宣誓如何進行?是否會流于形式?本期《法治》聚焦憲法日和憲法宣誓制度,敬請關注。
2014年11月1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決定將每年12月4日設立為國家憲法日。設立國家憲法日的重要目的在于通過多種形式開展憲法宣傳教育活動,以增強全社會的憲法意識,弘揚憲法精神,加強憲法實施,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很顯然,設立國家憲法日有利于培育全體國民對憲法的信仰。
2015年7月1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于實行憲法宣誓制度的決定。設立憲法宣誓制度的目的是為了彰顯憲法權(quán)威,激勵和教育國家工作人員忠于憲法、遵守憲法、維護憲法,加強憲法實施。同時促使國家工作人員樹立憲法意識,恪守憲法原則,弘揚憲法精神,履行憲法使命。很顯然,設立憲法宣誓制度有利于增強國家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干部對憲法的信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憲法的生命在于實施,憲法的權(quán)威也在于實施”“我們要通過不懈努力,在全社會牢固樹立憲法和法律的權(quán)威”“提高全體人民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憲法意識和法制觀念”。
中國憲法發(fā)展的歷史證明,憲法信仰是憲法實施的保障,沒有國人,特別是國家領導人對憲法的信仰,就不可能有憲法,即使有了憲法,也不可能實施,不可能使書面的憲法轉(zhuǎn)化成實踐的憲法,轉(zhuǎn)化成現(xiàn)實中的憲法。但是國人對憲法的信仰是如何形成、鞏固和發(fā)展的呢?這反過來又有賴于憲法的實施。一個國家制定了憲法,國民也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就形成和產(chǎn)生對憲法的信仰。國民對憲法信仰的形成需要一個過程,需要憲法的實施不斷給他們帶來越來越切實的權(quán)利、自由保障,帶來越來越多的福祉?;蛘哒f憲法的實施不斷地減少或消除權(quán)力的任性、恣意、濫用,不斷地減少或消除權(quán)力任性、恣意、濫用對他們權(quán)利、自由的侵害。一個國家,如果僅僅有了一部好的憲法而不實施,將它供奉于神壇而不適用,國民是不可能形成對憲法的信仰的。
設立國家憲法日和憲法宣誓制度無疑有助于培育全體國民對憲法的信仰。不過,有人認為,設立國家憲法日和憲法宣誓制度只是一種形式。依憲治國應該下力氣追求依憲治國的內(nèi)容,追求實質(zhì),而不應多在形式上下功夫。這種觀點雖有一定道理,但亦具有片面性。國家憲法日和憲法宣誓制度雖然是一種形式,但它是追求依憲治國內(nèi)容和實質(zhì),建設法治國家的一種必要形式。包括法治在內(nèi)的很多制度均必須通過一定形式運作和實現(xiàn),如立法的“三次審議通過”形式、政府官員任職頒發(fā)任命狀的形式、法院開庭審案法官入庭時全體當事人起立的形式。沒有這些形式,依憲治國、依法治國的嚴肅性和權(quán)威就無法保障和維護。我們反對形式主義,但不反對體現(xiàn)內(nèi)容和保證內(nèi)容實現(xiàn)的形式。否則,我們就會犯馬克思講的給小孩洗澡后將洗澡水和孩子一起倒掉的錯誤。
當然,設立國家憲法日和憲法宣誓制度并非我們的目的。我們的目的是推進依憲治國,建設法治國家。為此,我們在宣傳國家憲法日、實行憲法宣誓的同時,必須采取切切實實的行動,扎實推進依憲治國。在當下,可以和應該采取的行動有五:
其一,培養(yǎng)全體國民的憲法觀念,特別是培養(yǎng)各級領導干部依憲治國的理念。必須糾正當下一些國民和政府官員不把憲法視為“法”的認識誤區(qū)。
其二,健全和完善憲法實施機制,促進各級國家機關及其公職人員,特別是領導干部依憲行使公權(quán)力。立法機關要在立法草案審查、審議時即審查和確保每一項立法都符合和體現(xiàn)憲法精神,行政機關在作出重大行政決策和實施重大行政行為時,要通過其法制機構(gòu)審查和保障其決策和行為的合憲性。另外,全國人大常委會還應定期或不定期地對各國家機構(gòu)及其領導人遵守和執(zhí)行憲法的情況進行檢查。
其三,健全和完善憲法解釋程序機制。要保障憲法的實施,無論是依憲立法、依憲執(zhí)法、依憲司法,還是保證人民法院在審判案件中正確適用憲法,均必須健全和完善憲法解釋程序機制。因為憲法的很多條文是比較抽象和原則性的,人們對其涵義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如果對之沒有權(quán)威的解釋,人們在實踐中就會各行其是,憲法就不可能得到正確的實施,就會損害憲法的權(quán)威。我國現(xiàn)行憲法已經(jīng)明確規(guī)定憲法解釋主體為全國人大常委會。當下的問題是憲法解釋的程序機制沒有建立起來,從而制度難以有效運作。憲法解釋的程序機制包括憲法解釋案的提起(提起人、提起條件等)、受理(受理機構(gòu)、受理時限、對不受理的異議、救濟等)、審議(審議方式、時限等)、作出解釋決定(決定形式和決定作出的票決方式等)和公布解釋決定(公布的方式、載體等)。
其四,健全和完善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憲法監(jiān)督及違憲審查制度。憲法監(jiān)督及違憲審查制度是保證憲法在治國理政中切實得到實施的最重要、最關鍵的保障。憲法能否在治國理政現(xiàn)實中真正發(fā)揮作用,能否真正具有最高效力,關鍵在于能否對違反憲法的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和其他規(guī)范性文件進行審查并予以撤銷,能否對違反憲法的國家機關、組織和個人予以查處和追究責任。如果我們不建立起真正有效的憲法監(jiān)督及違憲審查制度,并使之真正實際運作起來,我們的憲法就可能成為一紙空文。正因為如此,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特別強調(diào)要健全和完善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憲法監(jiān)督及違憲審查制度。提出要把所有規(guī)范性文件都納入備案審查的范圍,依法撤銷和糾正任何違憲違法的規(guī)范性文件。事實上,我國現(xiàn)行憲法和立法法對憲法監(jiān)督及違憲違法審查制度已經(jīng)作出了相應的規(guī)定。當下的問題是這一制度沒有實際運作起來,我們應該通過設立專門機構(gòu)(如憲法委員會)和完善程序機制,使這一制度真正運作起來并產(chǎn)生實效。
其五,適時探索人民法院在審判案件中適用憲法規(guī)范。有人可能擔心法院在審判案件中適用憲法會侵越全國人大常委會的監(jiān)督憲法實施和違憲審查權(quán)。其實,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因為法院在個案中適用憲法,這種適用要受全國人大常委會憲法解釋的制約。法院在適用某一憲法條文時,法院本身或案件當事人如果對該條文的含義有疑義或爭議,可以報請全國人大常委會予以解釋,法院必須以全國人大常委會的相應憲法解釋作為裁決案件的根據(jù)。在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憲法條文的含義是明確和不存在疑義的,法院辦案可以直接適用。
(作者系北京大學法學院講席教授)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