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80年前,一場史無前例的紅軍長征,改寫了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深刻地影響了世界格局。凝聚著苦難與輝煌的長征,是在面對生死存亡抉擇之時,中國共產黨領導紅軍以無與倫比的英雄氣概,創(chuàng)造的人間奇跡、書寫的英雄史詩。
一、長征的時代背景
長征是在怎樣的背景下發(fā)生的?紅軍為什么要長征呢?
上世紀30年代,民族危機日益加重。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開始向中國東北進軍,拉開了侵華戰(zhàn)爭的序幕。日本帝國主義對亞洲人民,尤其是對中國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日本在很長時間內也是封建國家,受幕府封建王朝統(tǒng)治。但是在1868年的時候進行了明治維新,最后推翻了德川幕府家族的統(tǒng)治。支持明治維新的一個外交大臣叫巖倉具視,他帶領各個部門、各個行業(yè)的使節(jié),還有很多科技人員、學生,游歷歐美一年零十個月。在游歷歐美的過程中,他學到了英國的工業(yè)、法國的文學和藝術、美國的市政建設、德國的機器制造,甚至法西斯的獨裁統(tǒng)治。但是,日本是個彈丸之地,物產不豐富,怎么辦?這就養(yǎng)成了它既是狼又是羊的性格——對強大的國家阿諛奉承,對弱小的國家欺壓侵略。因此,它開始把侵略的魔爪伸向了周邊的亞洲國家。
雖然我們的國家很大,但是我們積弱貧瘠,發(fā)展十分落后。侵華戰(zhàn)爭的序幕拉開之后,我們國內本應是同仇敵愾,槍口一致對外,在民族危亡的時刻,應該是以國家利益為重的。但是國民黨卻喊著“攘外必先安內”的口號把槍口對準了紅軍。因此從1930年到1933年,國民黨對紅軍進行了“圍剿”。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以后,第一次國共合作失敗。本來,在孫中山的新三民主義的指引下,國共兩黨實現了第一次合作,大革命洶涌澎湃,北伐戰(zhàn)爭勢如破竹,可是,就在革命快要勝利的時候,蔣介石篡奪了革命的果實,背叛了革命。但是,中國共產黨人并沒有被嚇倒,毛澤東同志說:“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并沒有被嚇倒、被征服、被殺絕。他們從地下爬起來,揩干身上的血跡,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們又繼續(xù)戰(zhàn)斗了。”1927年的八一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但是,因為敵人力量過于強大,城市武裝暴動不適合當時的國情,所以南昌起義失敗了。同年12月的廣州起義也失敗了。后來,毛澤東同志找到了中國革命正確的道路——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勝利。因為中國是一個農業(yè)國家,國家的主體是農民,農民的命根是土地。所以當蔣介石在廣州叫嚷只要我們控制了廣州、北平、武漢、上海這幾個城市,那我們就控制了全中國的時候,毛澤東卻說,誰擁有了土地,誰就能夠贏得農民;誰贏得了農民,誰就能夠領導革命成功。所以毛澤東找到了中國革命的道路是到農村去,開辟“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紅色革命道路。于是就有了1927年9月9日的秋收起義。秋收起義失敗后,毛澤東把隊伍拉上井岡山,在井岡山上打下了第一塊根據地。后來由于井岡山根據地被敵人反復“圍剿”,毛澤東、朱德就將根據地轉移到了贛南。在瑞金的時候,紅軍隊伍不斷壯大,加上各路民兵武裝已經有30萬人。這個時候,蔣介石開始了對紅軍的“圍剿”。在毛澤東同志的正確軍事路線、軍事思想的指引下,在正確的軍事策略的指揮下,第一、二、三次反“圍剿”都勝利了。毛澤東同志采取的是什么策略?——避敵主力,誘敵深入,集中優(yōu)勢兵力,各個擊破敵人。到了第四次反“圍剿”的時候,是由周恩來和朱德指揮的,也勝利了。但是到了第五次反“圍剿”的時候,由于“左”傾思想的錯誤指揮,差點葬送了整個紅軍。第五次反“圍剿”是誰指揮的?李德、博古。我簡單給大家講一下博古和李德這兩個人的來歷。博古是從蘇聯(lián)學習回來的,24時就當上了中共中央的總負責人。雖然博古在蘇聯(lián)學習過,懂一點黨內的事情,但是他對軍事一竅不通。后來,他在上海碰到了李德。李德是德國人,早年參加革命,畢業(yè)于蘇聯(lián)伏龍芝軍事學院。那么,他是怎么來到中國的呢?當時,中國革命受共產國際的領導和指揮,共產國際在上海有一個遠東指揮組織。共產國際派牛蘭夫婦在上海負責共產國際工作。但是因為各方面的原因,牛蘭夫婦的身份暴露,被抓了。共產國際為了營救牛蘭夫婦,派兩個人各帶兩萬美元從德國來到上海保釋牛蘭夫婦。其中一個人就留在了上海,就是李德。李德在上海碰到了博古,就跟著博古在上海待了很長時間。后來博古成為了中共中央的總負責人,回到了蘇區(qū),李德就想要一個軍事顧問的身份留在中國。可是共產國際一直都不明確表態(tài)。因為過去共產國際無論是派馬林也好,還是派維經斯基也好,都是經過慎重篩選的,都是有革命斗爭經驗的。比如,中國共產黨召開第一次代表大會是在上海望志路106號(現改興業(yè)路76號)召開的。開的時候有一個人進來,看到一群人坐在那兒,開會的人就問他是干嘛的,他說他找社聯(lián)的王主席,然后轉身就走了。這個時候誰都沒有意識到危險逼近了,但是馬林意識到了。馬林很警醒,也有斗爭經驗,就說“撤”,于是大家馬上從后門撤走了。代表們前腳一走,巡捕房后腳就來抓人了,所以說在關鍵時刻馬林把參加第一次黨代會的代表們給救了。
因此說共產國際要派代表,也會派有斗爭經驗的,不會隨便派人來,所以共產國際遲遲都沒有給出回復。博古不懂軍事,他去做中共中央的負責人心里不踏實,怎么辦?就想拉上李德。最后共產國際給了一個比較模糊的回復,就是布勞恩只參與中國共產黨的一些事務,而且說他要被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領導。實際上共產國際并沒有給他軍事指揮的權力,但是博古在向大家介紹李德的時候,把這個給忽略了,就說是共產國際派來了一個軍事顧問。李德懂什么?他不懂中國的國情。他在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的是陣地戰(zhàn)、攻堅戰(zhàn)、堡壘戰(zhàn),都是硬碰硬去打。而毛澤東同志懂得怎么樣避開敵人的主力,怎樣誘敵深入,怎樣各個擊破。但是他們把毛澤東排除在軍事指揮之外,堅決按照李德的要求來打,導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央蘇區(qū)傷亡慘重,最后只剩下不到10萬人。這不到10萬人何去何從?江西的根據地已經待不下去了,只有進行戰(zhàn)略轉移,去開辟建立新的根據地。由此就開始了漫漫長征路。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