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無信不立、國無信不興、事業(yè)無信不旺。無論是誰失信,對整個社會誠信環(huán)境和道德體系的破壞力都是極大的。“官員失信”之所以廣受關注,來自于社會對政府信用的看重,因此官員一旦失信,也必然要由政府信用埋單。在各種“老賴”中,官員“老賴”的性質往往影響最壞。
無論是新官不理舊賬,還是出現(xiàn)在政府部門乃至黨政機關身上的執(zhí)行難,既削弱了政務誠信,也暴露出某些政府部門乃至黨政機關對法律還缺乏最基本的敬畏,并沒有把自己真正置身于法律的約束之中。
顯而易見,若要實現(xiàn)對“政務失信”的有效治理,勢必先要完善對“公眾債務”的責任厘定。這就意味著,任期終結審計制度和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能夠真正落到實處,從源頭杜絕“前任甩鍋繼任”的不合理現(xiàn)象。只有精準明確清償兌付責任,才能有針對性地追索欠債。而除此以外,強化司法機關的執(zhí)法剛性,打造整治官員失信的聯(lián)動機制,也同樣至關重要。
構筑政務誠信,既需要司法懲戒所形成的威懾力,也需要黨政系統(tǒng)內部的自我倒逼。將公職人員的失信情況作為評先、評優(yōu)、晉職晉級的參考,就是要傳遞出一個鮮明的信號,那就是公權體系不會成為失信者的庇護所,也不會容忍和縱容失信者拖累體制聲譽。
在對“官員失信”的懲戒和治理上,黨和國家已經開始發(fā)力。相信,隨著一系列有關強化政府和公職人員誠信意識制度的不斷完善,“官員失信”的現(xiàn)象將越來越少,全社會的眼睛都盯著官員們的一言一行,要建立信用社會,“官員失信”絕非小事。
歡迎繼續(xù)關注經典案例。
(轉載請注明來源:宣講家網站71.cn,違者必究。)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