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
艱難的跋涉,頻繁的戰(zhàn)斗,如影隨形的饑餓、疲憊、死亡……這一切已遠去。80年后,拂去時間的煙塵,對于與當年大多數(shù)紅軍戰(zhàn)士同齡的中國青年來說,除卻符號化的記憶和考卷上的簡答題,長征,究竟意味著什么?
長征,是于歷史深處的觸動
“說實話,現(xiàn)在很多年輕人對黨史、對長征的了解都很不夠。我在研究長征之前,也只有些簡單化、線條化的認識。但‘進去’之后,發(fā)現(xiàn)真正有血有肉的長征,是非常打動人的。”
1981年出生的劉慧娟,是中共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的一名研究員,正在寫關于長征中群眾工作的博士論文。
“實際接觸大量文獻,就會知道長征的艱難真是世所罕見。爬雪山過草地期間,饑餓、疾病、疲勞等帶來的非戰(zhàn)斗減員,至少在萬人以上。雪山頂坐下歇歇腳,可能就再也站不起來了。”
她在翻閱史料時注意到,紅軍在長征途中打土豪,之后會將財物分給老百姓。但很多老百姓害怕報復,不敢要,紅軍為此想了很多辦法,“我印象最深的是,紅六軍團在湖南新化沒收‘官鹽’后,標價出售,價格定得非常低,實際上是通過合法買賣的形式分給群眾,不給敵人留下對群眾進行報復的借口。”
劉慧娟感慨:從這個細節(jié)可以看出,紅軍自身條件如此困難,卻首先想到群眾更困難,要把財物分給群眾;紅軍非常理解群眾心理,站在群眾角度考慮問題,盡可能保證群眾的利益。
長征成為宣言書、宣傳隊、播種機,靠的正是這樣一點一滴的身體力行。“誰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誰放在心上。”劉慧娟說。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