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公開是政府必須依法履行的職責。只要不涉及國家安全等事宜,政務公開就是常態(tài),不公開是例外!”近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召開常務會議,確定全面推進政務公開相關(guān)實施細則??偫碓跁蠌娬{(diào),對于可能引發(fā)公眾輿論的熱點要提前“推演”,對于相關(guān)的質(zhì)疑聲音要及時回應,以促進政府施政更加透明高效。
從政務公開條例出臺到信息公開平臺建設(shè),從開展國務院大督查到及時有效回應社會熱點,作為保障民眾知情權(quán)、參與權(quán)、表達權(quán)和監(jiān)督權(quán)的政務公開工作,已經(jīng)有力推進了很多年。把不涉密的政府事務公之于眾,讓權(quán)力在陽光下運行,已經(jīng)成為社會共識。這次的實施細則將“五公開”的要求穩(wěn)步有序納入政務活動各環(huán)節(jié),積極回應社會關(guān)切,加強政府網(wǎng)站平臺建設(shè),有助于讓“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的要求更充分地落到實處。
政府部門研討輿情回應并非新事。本次會議的一大亮點,在于強調(diào)有關(guān)部門對可能產(chǎn)生的輿情熱點要進行提前“推演”。要求具體而微,背后暗含著一種換位思考的治理思路。政務公開不是為公開而公開,也不是簡單公開了事,而是為了有效地回應社會關(guān)切。“推演”就意味著要切實從公眾角度出發(fā),對可能出現(xiàn)的輿情反應和傳播效果進行預判,從而做好充分準備,找到一個更妥當?shù)谋磉_方式,收獲一個更好的傳播效果。
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微博、微信等各種新型傳播方式日新月異,各種輿情事件層出不窮。前些年的政府官員雷人之語,像“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如果要公布,為什么不公布老百姓的財產(chǎn)?”之類,瞬間淹沒在網(wǎng)友的唾沫里。近一段時間,哈爾濱“天價魚”紛爭、山東問題疫苗、和頤酒店女生遇襲等公共事件,也一度出現(xiàn)輿情失焦和誤判的情況。這些事件折射出的,是政府“我說你聽”的溝通方式與群眾知情需求的不匹配。政府部門不去換位思考,不去琢磨老百姓到底想知道什么,只顧著自說自話,不僅可能“越回應越亂”,還可能拉低老百姓對政府部門的信任度。從這個意義上說,把可能發(fā)生的輿情想在前面,應當是政府提高自身治理能力的必修課。
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政務公開解決了“從無到有”的問題,接下來要重點解決“從有到優(yōu)”的問題,從細處著手尤為必要。近來,某地在推動市民參加養(yǎng)老保險時,預想到很多人可能不情愿為了將來之事而降低現(xiàn)在收入,于是放棄直接公開硬性措施,而是出臺了“明天儲蓄更多計劃”,讓當?shù)仞B(yǎng)老保險計劃順利實施。我們期待,隨著實施細則逐層落實,類似的實踐會越來越多,各方利益訴求的“最大公約數(shù)”會越來越易求解,政府部門的公信力也會越來越強。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