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長征讓世人真切感受到了共產(chǎn)黨和民眾之間的魚水情深
長征路上,紅軍一路戰(zhàn)斗,一路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而在幫助紅軍取得勝利的這支隊伍里,很大的力量來自沿途的普通群眾,很大的力量來自深厚的軍民魚水情。
正如瓜格里尼談長征時所描述的,“他們是些善良的,志氣高、理想遠大的人,交不起租稅走投無路的農(nóng)家子弟,逃自死亡線上的學徒、鐵路工、燒瓷工,飛出牢籠的鳥兒——丫鬟、童養(yǎng)媳,有教養(yǎng)的將軍,帶槍的學者、詩人……就這樣匯成一支浩蕩的中國鐵流,就這樣一雙草鞋一根土槍,踏上夢想的征程!”為了這個共產(chǎn)主義的夢想,這群來自各個階級、各個角落的陌生人,堅決地聚集在黨旗的召喚下,勠力同心、攜手同行!
傳教士勃沙特跟著紅軍走了一萬多里的長征路。他經(jīng)常給人們講:“紅軍對窮人很好,即使在艱苦征途之中,仍時時不忘窮人。”1951年,勃沙特與妻子被召回國。當夫婦倆就要離開前后生活了約30年的中國時,他們依依不舍的神情溢于言表:“我是最后一個離開貴州回國的外國人。別的外國傳教士都害怕共產(chǎn)黨,可我不怕,因為我了解他們。只要共產(chǎn)黨像我所見到的紅軍,就用不著害怕。他們是講友誼的,是信得過的朋友。”一個起初“被迫”留在紅軍隊伍里的外國友人,多年之后對紅軍官兵之間、紅軍與人民群眾之間的深厚情誼總是難以忘懷,相信這是只有在真情實意間才能收獲的感動。
(四)
長征讓世人見識到了真正革命者的不屈脊梁
著名學者布熱津斯基參觀完當年紅軍勝利渡過的大渡河后,在《沿著長征路線朝圣記》中描述了自己的感受,“在我們走近大渡河時,曾經(jīng)一度懷疑它是否真的像長征戰(zhàn)士在回憶錄中描述的那樣水流湍急,險象環(huán)生;及至親眼目擊,才知并非言過其實。”平常狀態(tài)下的大渡河都能讓人不由得不寒而栗,更別說對于當時前后敵兵夾擊、物資供給緊張而戰(zhàn)斗力急劇下滑的紅軍來說,更似跨不過去的坎。但紅軍就是在這種極不可能的情況下實現(xiàn)可能,書寫了人類生理極限可以超越一切艱難險阻的偉大故事。
共產(chǎn)黨人在艱難險阻前毅然挺起的不屈脊梁,也得到了世界各國領(lǐng)導人和史學家們的盛贊和驚嘆。英國元帥蒙哥馬利盛贊長征“是本世紀最偉大的軍事史詩,是一次體現(xiàn)出堅韌不拔精神的驚人業(yè)績。”美國軍事史學家格里菲斯也在其《中國人民解放軍》一書中不禁感慨,“中國共產(chǎn)黨人,以他們反復經(jīng)受的考驗證明,他們能夠忍耐難以言狀的艱難困苦;能夠擊敗下定決心要消滅他們的敵人而達到自己的目的。”
有外國媒體評論說,不理解“長征精神”,就不能理解中國,就無法同中國進行充分的交流。確實,二萬五千里長征,已經(jīng)成為世界加強與中國了解、交流的一扇精神窗口,讓各國友人從不同視角來感受長征的魅力、走進長征的歷史。作為“中國故事”中蕩氣回腸的篇章,長征將繼續(xù)被中國和世界所銘記著、講述著、思索著、頌揚著,直到永遠。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