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示之三: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是長征勝利的內在動力。紅軍是在黨絕對領導下為工農大眾解放而戰(zhàn)斗的人民軍隊。紅軍官兵具有崇高的共產主義理想和革命必勝的堅定信念。無論長征路上遇到什么樣的艱難險阻,需要付出多么重大的犧牲,都無法動搖他們的鋼鐵般意志。親歷長征的徐向前元帥說:“紅軍長征的精神力量,來源于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來源于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武裝,來源于黨的經常教育和強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這是歷史上的任何軍隊都無法比擬的。”(《紅軍不怕遠征難》,《徐向前軍事文選》,解放軍出版社1993年版,第415頁)紅軍的萬里征途孕育了以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為核心的長征精神,偉大精神賦予紅軍將士堅忍不拔的意志和無堅不摧的力量,造就了光映千秋的人間奇跡。紅軍各級指揮員身先士卒,沖鋒陷陣。官兵們同甘共苦,生死相依。湘江戰(zhàn)役紅34師師長陳樹湘負傷后擰斷腸子,寧死不當俘虜。遵義城戰(zhàn)斗紅三軍團參謀長鄧萍抵近偵察,喋血紅花崗上。土城戰(zhàn)斗朱德總司令親上火線,毛澤東率眾列隊為戰(zhàn)友壯行。戰(zhàn)士們豪邁地說:過雪山我們是頂天立地,過草地我們是鋪天蓋地,我們不愧為天地的主人!為時兩年的長征,紅軍長驅數萬公里,縱橫14省,經歷600余次戰(zhàn)役戰(zhàn)斗,殲滅和擊潰數百個團的敵人。當女兒問鄧小平的長征經歷時,他只回答了“跟到走”(《我的父親鄧小平》上卷,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353頁)三個字,樸素的言辭表達的正是信念的力量。“為什么我們過去能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奮斗出來,戰(zhàn)勝千難萬險使革命勝利呢?就是因為我們有理想,有馬克思主義信念,有共產主義信念。”(《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0頁)紅軍官兵堅信,眼前的困難是暫時的,道路雖然曲折,革命事業(yè)必定成功。長征后的黨和紅軍,人數雖然大大減少,卻“不是更弱而是更強了”。理想旗幟高揚,信念薪火不滅。長征精神就是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是留給后人的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
長征這座矗立在中國大地上的歷史豐碑,是紅軍將士用年輕的血肉之軀構筑起來的。今天的中國與80年前相比,已經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長征帶來的珍貴啟示是永恒的。偉大的長征精神,作為中華民族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源頭之一,將繼續(xù)激勵我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征途上攻堅克難,勇往直前。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