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神舟飛船的發(fā)展歷程
1999年11月20日,我國用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發(fā)射了神舟一號無人實驗試驗飛船,考核了載人航天工程總體設計方案的可行性和關鍵技術的可靠性。它還不是正樣船,所以采用了最小的配置,13個分系統(tǒng)只上了9個分系統(tǒng)。實踐表明,我國已經(jīng)掌握了飛船艙段分離、調(diào)姿制動等關鍵技術,而且飛船和火箭的性能優(yōu)良,新建的載人航天發(fā)射場、測控網(wǎng)具有先進水平。
2001年1月10日發(fā)射的神舟二號是我國第一艘無人正樣飛船(注:正樣飛船是用于正式發(fā)射的飛船)。這個飛船在技術狀態(tài)上和載人飛船基本是一致的,13個分系統(tǒng)均參加了飛行實驗,重點考核了環(huán)境控制與生命保障系統(tǒng)和應急救生兩個分系統(tǒng),首次進行了軌道艙留軌飛行。
2002年3月25日,發(fā)射了神舟三號無人飛船,技術狀態(tài)與載人飛船技術狀態(tài)是完全一致的。它全面完善了逃逸與應急救生功能,首次進行了待發(fā)段與上升段逃逸救生試驗,而且明確了漏逃和誤逃的界限,提高了載人航天安全性和可靠性。我國火箭和飛船的成功率已經(jīng)達到了97%,甚至更高,另外3%是依靠逃逸系統(tǒng)來彌補的,這樣航天員就安全了。我國首創(chuàng)使用太空模擬人。我國沒有像國外那樣把小動物送上去,因為這與真正載人差別還很大。模擬人是由人體代謝模擬裝置、擬人生理信號設備和形體假人組成,能夠定量模擬航天員在太空中的重要生理活動參數(shù),包括耗氧、脈搏等
2002年的12月30日,我國發(fā)射了神舟四號無人飛船。它是我國最完善的無人試驗飛船,也是考核最全面、最接近載人航天技術狀態(tài)的最后一次演練,備用著陸場、陸地和海上應急救生等系統(tǒng)都參加了此次飛行的試驗和考核,進一步完善了逃生和應急救生功能,增加了自主返回功能。
2003年10月15日,我國發(fā)射了神舟五號載人飛船,這是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我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進行了世界載人航天歷史上第241次飛行,這次飛行也使楊利偉成為世界上第428位進入太空的航天員。這艘飛船在2003年10月16日返回,我國成為世界第三個能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
神舟五號與神舟四號基本相似,但對航天員座椅的安全性和適應性進行了進一步改進,同時設置了多種安全救生模式和百余種故障對策方案,以保障航天員的安全。它證明了我國的飛船具備了載人航天飛行的條件。本來,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可以載兩人,考慮到穩(wěn)妥,只載了一個航天員上去,它的座椅緩沖器也由神舟一號到神舟四號的拉刀式改為脹環(huán)式,為楊利偉的安全返回又增加了一道保險。
2005年10月12日,我們發(fā)射了神舟六號載人飛船,送費俊龍和聶海勝到太空遨游。它的主要變化是:人數(shù)由1人增加到2人,飛行天數(shù)由1天增加到5天,活動范圍增加到全船。因為楊利偉只是在返回艙活動,而費俊龍、聶海勝上天以后,脫下了艙內(nèi)航天服,首次打開了返回艙艙門,進入到軌道艙工作和生活。這也全面啟動了環(huán)境控制與生命保障系統(tǒng),創(chuàng)造了更加舒適的環(huán)境。航天食品的種類也從神舟五號的二三十種增加到四五十種。載人航天最大的特點就是有人直接參與太空活動。如果沒有人參與的話,有些實驗會受到很大的限制。所以,這次航天飛行順利完成,為后來航天員出艙活動和航天器交會對接,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2008年9月25日發(fā)射的神舟七號飛船載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升空,實現(xiàn)了三大突破:一是太空行走;二是首次滿載三名航天員;三是首次從一個航天器釋放了另一個航天器,神舟七號釋放了一個小衛(wèi)星。另外,首次與天鏈一號中繼衛(wèi)星進行了中繼鏈路試驗。神舟七號的軌道艙改進是一大亮點,滿足了出艙活動的要求。另外,翟志剛穿的“飛天”航天服是我國國產(chǎn)的艙外航天服。這次服務的完成,標志著我國成為世界第三個獨立掌握太空行走技術的國家。
2011年11月1日發(fā)射的神舟八號飛船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進行了我國首次無人自動交會對接,使我國也成為世界第三個掌握自動交會對接的國家。飛船上面裝有自動測量系統(tǒng)和對接機構,從此神舟號飛船就定型了。
2012年6月16日發(fā)射了神舟九號載人飛船,載景海鵬、劉旺、劉洋升空,驗證了自動和手控交會對接技術。因為自動交會技術比較省事,但成功率沒有手控高,所以當自動交會對接技術出現(xiàn)問題的時候,要采用手控,成功率比較高。我國全面掌握了這兩樣交會對接技術,而且實現(xiàn)了多項第一。比如說,首次考核了飛船的手控系統(tǒng),航天員不僅是坐飛船,也要開飛船;首次飛行了13天;首次打開了天宮一號的艙門(神舟八號因為是無人的,所以對接后艙門沒有辦法打開),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對接以后打開了艙門,航天員訪問了在軌的航天器;首次安排了航天員二上太空,景海鵬二上太空,他原來參與了神舟七號的任務;首次安排女航天員執(zhí)行太空任務,劉洋是我國第一個女航天員;首次用太空“自行車”鍛煉身體,等等,還有很多首次。
2013年6月11日,發(fā)射了神舟十號飛船,載聶海勝、張曉光和王亞平升空。它和以前的飛船最大的區(qū)別就是,首次進行了應用性飛行和繞飛,我們以前的飛船都是試驗飛船,每次都要進行較大的改動。定型了以后,這次改動是最小的,進行了應用性飛行,完成正常的天地往返運輸任務。與神舟九號飛船相比,神舟十號沒有新的大的技術變化,只是進行了小的調(diào)整,技術狀態(tài)已經(jīng)固化了。
與神舟九號相比,第一,神舟十號更加舒適了。神舟十號做了一些小改進,包括垃圾處理、食品改進、作息制度安排,使它更加舒適。第二,神舟十號進行了在軌維修試驗,包括更換地板的材料、進行密封圈的置換。因為以后空間站要進行在軌維修,所以我們這方面進行了試驗。第三個是一大亮點,進行了太空授課,女航天員王亞平為地面的青少年進行了我國首次太空授課。我也是太空授課專家組成員,準備了一些方案,根據(jù)科學性、教育性、趣味性、可行性、可適性、操作性、安全性等原則,集思廣益,最后確定了5個實驗項目,包括質(zhì)量測量、單擺運動、陀螺、水膜、水球等,完成得非常成功,影響非常大。
神舟十號進行了首次繞飛。神舟號飛船以往完成了任務就直接飛回來了,神舟十號飛船為了滿足以后空間站交會對接的需求(以后空間站交會對接,不僅是直接進行軸向交會對接,有可能進行側面交會對接),神舟十號飛船在完成最后任務以后,脫離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繞著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進行繞飛試驗,也取得了成功。
我國在2016年10月中下旬要發(fā)射神舟十一號飛船。神舟十一號飛船只送去兩名航天員,因為我們這次要進行中期駐留考核(以前都是短期10天、12天,這次要進行30天駐留),因為天宮一號或者二號的生命保障系統(tǒng)能提供60人/天。也就是說,一個航天員在上面可以工作生活60天,如果3名航天員在上面能生活20天,我們要進行中期駐留30天,所以這次送上去兩名航天員。以后空間站駐留時間將更長,每批航天員上去要駐留工作半年左右,所以,我們要看看中期駐留有什么問題,需要驗證技術。少一個人,不僅能夠延長駐留時間,而且可以多帶一些空間科學實驗設備或者技術試驗設備。這次飛行帶的空間科學設備比較多一些,可以一舉兩得。當然神舟十一號也進行了少量的改動。
三、揭秘天宮二號
我們稱天宮為天宮小站。天宮是一個微型的空間站,這是世界獨一無二。世界第一座空間站——“禮炮”一號在20世紀70年代發(fā)射的,一個艙就是20噸左右,當然它有運載能力較大的質(zhì)子號火箭,所以目前的空間站每個艙段的重量都在20噸左右,包括和平號空間站的每個艙段、國際空間站的每個艙段都是20噸左右。目前我國運載火箭的能力能夠發(fā)射8.5噸的航天器, 2016年11月要發(fā)射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25噸的長征5號大型運載火箭,但是在此之前怎么辦?為了提前做有關實驗,我們利用現(xiàn)有的火箭先研制了微型空間站,也叫做空間實驗室,就是天宮一號和二號。
我們在2011年9月29日,先是用長征二號F-T1運載火箭成功了發(fā)射了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發(fā)射飛船是用Y系列,而發(fā)射天宮系列是用T系列的。雖然也是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但與發(fā)射飛船尤其是發(fā)射載人飛船的火箭不一樣,因為沒有載人,所以沒有裝逃逸塔。先是把無人的天宮一號發(fā)射到太空去,然后再把載人飛船發(fā)上去和它對接,然后人再上去。
2016年9月15日,我們用長征二號F-T2發(fā)射了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跟天宮一號的名字不一樣了,天宮一號叫目標飛行器,天宮二號叫空間實驗室,下面主要介紹天宮二號。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