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詩經(jīng)·鄴風(fēng)·谷風(fēng)》中就有“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淺矣,泳之游之”的記載,游泳一詞就出自于此。可見,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周代就有了游泳運(yùn)動。
游泳運(yùn)動的出現(xiàn)與生活環(huán)境和勞動有關(guān)?!肚f子》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天,孔子和他的學(xué)生在呂梁看到一道瀑布從30仞(約合54米)的高處飛流而下,水流湍急,就是魚鱉也不敢在此停留,可是居然有一個漢子在潭中自由自在地游泳,然后輕松自得地跳上岸來,披散著頭發(fā),大聲地唱著歌。這個人告訴孔子,他游泳的竅門就在于掌握了水流的規(guī)律,因此,即使在激流中也可以輕松自如地游泳。宋人蘇東坡在《日喻》中認(rèn)為,南方人之所以會游泳,是因為“日與水居”,“七歲而能涉,十歲而能浮,十五而能沒”,最終掌握了游泳的規(guī)律,是“得于水之道”。在古代,游泳還是一項軍事技能。兵書《六韜·奇兵篇》就把“越深水,渡江河”稱為“奇技”。
由于游泳技能有著廣泛的用途,游泳由生活生產(chǎn)、軍事需要發(fā)展成為一項體育活動。漢代古籍《淮南子》中已有了關(guān)于游泳姿勢的記載:“游者以足厥(蹬),以手杮(劃)。”漢魏時已有端午節(jié)舉行游泳比賽的習(xí)俗。唐宋時,每年端午節(jié)在錢塘江舉行規(guī)模很大的游泳比賽。唐代有一個身手不凡的游泳兼跳水家曹贊,他能在百尺高的木樁上跳入水中,然后,在水面上正襟危坐,悠然自得,猶如坐在席子上一樣,令人稱奇不已。到了宋代,水上運(yùn)動更是成為一種表演藝術(shù),其中一個表演項目名為“水秋千”,就是在大船上立一個高大的秋千,表演者在秋千蕩到與秋千架一樣高的瞬間從高空中一個跟斗跳下來,扎入水中。這可能就是最早的跳水運(yùn)動。
然而,能評上游泳健將的還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他不僅精于象棋,還善于游泳。文天祥的高妙之處,在游泳時不局限于一些游泳技巧、跳水難度的表演,而是在江河之上談笑風(fēng)生,對弈奪將。每到暑天,他都約上“象棋九段高手”周子善,來到溪中游泳,并“于水面以意以枰,行弈決勝負(fù),愈久愈樂,忘日早暮”。文天祥和周子善在清流之中,沉浮出沒,翻轉(zhuǎn)回旋,用水面作棋盤,全憑意象,下起了盲棋。楚河漢界,跳馬走車,架炮拱卒,廝殺起來。兩人在水中越戰(zhàn)越勇,不分勝負(fù),竟然到了忘我的境地。
一邊游泳,一邊對弈,真是令人嘆為觀止。即使后來文天祥抗元入獄,也是從容不迫,視死如歸,且仍樂于對弈,只是無水而已。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