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考察參觀三軍會師紀念館時指出:“紅軍長征創(chuàng)造了中外歷史的奇跡。革命理想高于天,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面對形形色色的敵人決一死戰(zhàn)、克敵制勝,這些都是長征精神的內涵。”
正是偉大的長征精神,成就了偉大的軍隊,偉大的戰(zhàn)士,偉大的奇跡。也正是因為有長征精神,長征的故事壯懷激烈,可歌可泣,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構成當代中國最激蕩人心的集體回憶。
堅定正義事業(yè)必然勝利的精神
在艱苦的草地行軍中,從將軍到士兵,從老革命到紅小鬼,都以堅忍不拔的毅力、堅信革命必然勝利的精神,同各種艱難險阻作著頑強的斗爭。
紅三軍某連的炊事班共有9名戰(zhàn)士。進入草地后,為使全連同志有熱水喝、有熱水燙腳,炊事員輪流挑著那口沉重的銅鍋。一個炊事員倒在鍋旁,第二個炊事員含淚挑起鍋,繼續(xù)走下去。一個、一個……炊事班的同志都倒下了。
來自江西石城的小宣傳隊員鄭金煜,在剛開始草地行軍時,精神抖擻,不知疲倦,講故事,唱山歌,柴火揀重的背,工作揀難的做,但進入草地不久,他突然發(fā)高燒,病倒了。盡管團政委楊成武把馬讓給他騎,大家把干糧均給他吃,但他的病情還是惡化了。臨終前,他聲音微弱地說:“希望黨的路線勝利,勝利后,如果有可能,請告訴我家里,我是執(zhí)行黨的路線,為了革命的勝利犧牲的!”
饑餓時時困擾著疲憊不堪的紅軍戰(zhàn)士,成為草地行軍中最大的威脅。進入草地前,各部隊雖然開展了籌糧工作,但在川西北貧瘠之地,很難籌到糧食,有的部隊甚至只籌到兩天的干糧。進入草地后,紅軍戰(zhàn)士身上背的一小袋青稞麥粒麥粉就成了救命糧。盡管紅軍戰(zhàn)士們視糧食如生命,盡量節(jié)省,但行程未過半,有的部隊即告斷糧。為維持生存,戰(zhàn)士們不得不在草地里尋找野菜來充饑,草根、樹皮、皮帶等可以吃的幾乎全部拿來做食物,甚至于燒點開水充饑。紅軍戰(zhàn)士們一面忍饑挨餓,一面還要艱難地在草地上跋涉,不少戰(zhàn)士走著走著,突然倒下,就再也起不來了。
衣衫襤褸的紅軍戰(zhàn)士們也時常受到天氣變化的侵襲。8月的草地,白天最高氣溫可達攝氏30度,一到夜間,氣溫驟降至零度左右。紅軍戰(zhàn)士們內無果腹之食,外無御寒之衣,饑寒交迫。到了宿營地,大家找一塊比較干的地方,背靠背地互相用體溫取暖。雖然饑寒交迫,但是戰(zhàn)士們有著必勝的信心和堅定的信念,有著樂觀的精神。每當夜晚來臨,到達宿營地后,大家總要點起篝火,驅趕行軍的疲勞和寒冷。有的唱歌,有的講故事,有的吟誦自己編的順口溜和詩歌,好像忘記了疲勞和饑寒。簇簇篝火,映紅夜空,映紅紅軍戰(zhàn)士興奮的臉龐。陣陣歌聲,流淌著戰(zhàn)斗的音符,沖破長夜,匯成一曲曲雄壯的大合唱,震撼著大家的心靈,激勵著大家的斗志。
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
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是紅軍長征偉大精神的集中體現。這是紅軍在長期革命斗爭中基于理想、信念所鑄成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概和英勇頑強的戰(zhàn)斗作風。
1934年7月,中央根據地第五次反“圍剿”作戰(zhàn)接連失利,根據地形勢極其嚴峻。為了調動和牽制敵人,減輕國民黨軍隊對中央根據地的壓力,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團組成先遣隊,于7月6日晚,從瑞金出發(fā),經艱苦轉戰(zhàn),11月同方志敏領導的紅十軍會合,合編為紅軍第十軍團。
劉疇西、方志敏率領紅十軍團一路北上。蔣介石在贛東北設下層層埋伏,對紅十軍團形成層層包圍之勢,組成多路“搜剿”隊,縱橫穿插,把紅十軍團主力分割成數段。紅十軍團經過長途行軍,疲勞作戰(zhàn),加上缺彈少糧,傷亡不斷增加。就是在這種極端困難的情況下,他們仍然頑強戰(zhàn)斗,堅持與敵人斗爭,終因眾寡懸殊,大部分壯烈犧牲。軍團主要領導人劉疇西、方志敏先后被捕。方志敏在獄中寫下《可愛的中國》《清貧》《獄中紀實》等,表現了堅貞不屈的革命氣節(jié)。紅十軍團余部在粟裕等領導下,轉戰(zhàn)閩浙贛邊,堅持游擊戰(zhàn)爭。
10月中旬,中央紅軍開始實行戰(zhàn)略轉移。紅軍帶著許多笨重的印刷機器、軍工機器等物資,戰(zhàn)略轉移變成了大搬家式的行動。一支由上千名挑夫組成的運輸隊伍擁擠在崇山峻嶺的羊腸小道上,走走停停,行動十分遲緩,極大地削弱了戰(zhàn)斗力。由于軍委縱隊行動遲緩,后衛(wèi)紅五軍團及后面的紅八、紅九軍團無法及時渡湘江,擔任兩翼掩護的紅一、紅三軍團,不得不與敵人展開激戰(zhàn),付出了極大犧牲。紅五軍團第三十四師和紅三軍團第十八團被阻于湘江東岸,最后彈盡糧絕,大部壯烈犧牲。師長陳樹湘身負重傷,不幸被俘。敵人聽說抓到紅軍師長,要抬著他邀功請賞。陳樹湘乘敵不備,用手從腹部傷口處絞斷腸子,壯烈犧牲。
湘江戰(zhàn)役是中央紅軍長征以來最激烈的一戰(zhàn)。紅軍以饑餓疲憊之師,苦戰(zhàn)五晝夜,終于突破敵軍重兵設防的四道防線,粉碎了蔣介石圍殲中央紅軍于湘江以東的企圖。紅軍為此也付出極其慘重的代價。渡過湘江后,中央紅軍和中央機關人員由長征出發(fā)時的8.6萬余人銳減到3萬余人。
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的精神
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的精神,是紅軍取得長征勝利的根本原因。只有實事求是,中國共產黨才能獨立自主地解決中國革命問題,擺脫共產國際的干預和束縛,黨和紅軍才由此顯示出無窮的生命力。
紅軍渡過湘江,翻越老山界后,1934年12月12日,中央主要領導人在湖南通道縣境內召開緊急會議。會議的中心議題是研究解決危機情況下紅軍的行軍路線和戰(zhàn)略方針問題。在會上,李德堅持要紅軍按原定的戰(zhàn)略方針,立即北出湘西與紅二、紅六軍團會合。毛澤東堅決反對李德的意見,提出了紅軍必須西進貴州,避實就虛,尋求機動,主張在川黔邊創(chuàng)建根據地。短促的通道會議,是第五次反“圍剿”以來毛澤東第一次在中央有了發(fā)言權,也是他的意見第一次得到中央多數同志的贊同。而此時,蔣介石對紅軍作戰(zhàn)的重點,仍然是防范中央紅軍與紅二、紅六軍團會合。如果繼續(xù)北上與湘西紅二、紅六軍團會合,必然要陷入蔣介石的羅網,其后果不堪設想。
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貴州黎平召開會議。會議的中心議題,是從老山界便開始爭論、通道會議仍懸而未決的問題,即中央紅軍向何處去。爭論十分激烈,毛澤東建議中央紅軍繼續(xù)西進,在川黔邊建立新蘇區(qū)。會議接受了毛澤東的意見,采納了毛澤東靈活機動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思想。
1934年12月31日至1935年1月1日,中央政治局在貴州猴場附近的宋家灣村召開會議,作出《關于渡江后新的行動方針的決定》,提出首先在以遵義為中心的黔北地區(qū)、然后向川南創(chuàng)建川黔邊新的根據地的戰(zhàn)略任務。會議還決定:“關于作戰(zhàn)方針,以及作戰(zhàn)時間與地點的選擇,軍委必須在政治局會議上作報告”,以加強政治局對軍委的領導。這實際上剝奪了博古、李德的軍事指揮權。會后,紅軍搶渡烏江,把國民黨的“追剿軍”甩在了烏江以東和以南地區(qū),于1935年1月7日進抵黔北重鎮(zhèn)遵義城。
1月15日晚,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在位于遵義城的軍閥柏輝章的公館里舉行。會議首先由博古作關于反對第五次“圍剿”的總結報告。接著,周恩來作副報告。按照會前毛澤東、王稼祥共同商量的意見,張聞天作了反對“左”傾軍事錯誤的報告,即“反報告”,比較系統(tǒng)地批評了博古、李德在軍事指揮上的錯誤。
毛澤東接著作了重要發(fā)言,講了大約一個多小時。他指出,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主要原因決不在于客觀,而是由于博古、李德實行單純防御路線,在戰(zhàn)略戰(zhàn)術上犯了一系列錯誤。周恩來表示堅決支持毛澤東對“左”傾軍事錯誤的批判,全力推舉毛澤東為黨和紅軍的領袖。他指出,只有改變錯誤的領導,紅軍才能有希望,革命才能成功。他的發(fā)言和倡議得到了與會絕大多數同志的積極支持。會議氣氛緊張激烈,每天開到半夜才休會。最后,會議做出重要決定:選舉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指定張聞天起草會議決議,委托政治局常委審查后,發(fā)到支部去討論;政治局常委再進行適當的分工;取消“三人團”,仍由最高軍事首長朱德、周恩來為軍事指揮者,周恩來為黨內對于指揮軍事下最后決心的負責者。
遵義會議事實上確立了毛澤東在黨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會議的一系列重大決策,是黨獨立自主地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做出的,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的有益探索和實踐。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