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可做一個不太成功的君子,也不做一個很成功的小人”,近日剛滿70歲的余秋雨9月1日在蘭州如是勸誡年輕人。他說,中國文化要做減法,不要做加法,只有減法才能顯示其筋骨和力量,也是成為君子的途徑。
9月1日,余秋雨做客蘭州《金城講堂》。在逾兩個小時的報告中,這位剛剛古稀之年的老人以絲綢之路的變遷為主脈,通過編年體的形式,系統(tǒng)梳理了中國文化史的變遷?;蛞蛴嗲镉暝c自己約定“70歲后不再演講”的緣故,位于黃河岸畔的蘭州音樂廳當日座無虛席。
余秋雨,當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學者,藝術(shù)理論家,文化史學家。他的代表作《文化苦旅》、《山居筆記》等散文集,為新時期散文的文化回歸開了先河,做出了突出貢獻。但對于不少年輕人來說,與先生的初次“相識”或許還是中學課本里的那篇著名的《道士塔》。
八國聯(lián)軍攻入北京后,王道士發(fā)現(xiàn)了藏經(jīng)洞,這些是巧合嗎?余秋雨談及那段中華民族屈辱歷史時說,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中國最危難的時刻,中華文化通過神秘力量的方式發(fā)芽,“就像一個被打倒爬在地上奄奄一息的人,突然聽到童年時代的歌聲,然后踉踉蹌蹌地站了起來,這就是文化的啟迪”。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