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國司法體制改革推進會舉行。會議提出,完善司法責任追究制度,堅持問責和免責結合。另外,針對歷史上的冤假錯案,在依法糾正的同時,要從制度上反思原因,建立健全防范冤假錯案機制,確保辦案質量,提高司法公信力。
司法領域的冤假錯案往往給當事人的人身財產權利造成不可逆的傷害,會破壞法律秩序,褻瀆公平正義,褻瀆法治公信力,影響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就要杜絕冤假錯案的發(fā)生。盡管國家以司法改革為抓手,已經在糾正和防范冤假錯案方面付出了很大努力,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不可否認,產生冤假錯案的漏洞和薄弱環(huán)節(jié)在一些地方、部門和人員身上還依然存在,預防和減少冤假錯案的形勢依然不容樂觀,遏制冤假錯案還須付出長期巨大的努力。
冤假錯案的出現,有多方面原因,比如弱化審判作用,以偵查為中心,偵查階段刑訊逼供;公檢法相互監(jiān)督制約異化成了相互“配合體諒”;重口供不重實物證據;沒有依法執(zhí)行“疑罪從無”原則;司法審判先入為主,流于形式,律師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fā)揮。而最根本的原因是辦案人員缺乏責任心,缺乏對規(guī)則的敬畏意識,僥幸心理較強,后顧之憂較少。筆者認為,在司法體制日趨完善成熟之后,在司法體系中各個環(huán)節(jié)工作的人的態(tài)度至關重要,他們的態(tài)度和責任心、敬畏心決定一切。
有個例子可供參考。吉林省檢察院出臺了“三個一律”的司法過錯責任追究辦法,對錯案實行“零容忍”。“三個一律”的核心內容是:因主觀過錯造成冤假錯案的一律清出檢察隊伍,直至追究刑事責任;對因取證不合法或審查不認真導致證據被依法排除的,一律先停止工作,調查后再作處理;對被舉報違紀違法辦案的,一律進行調查核實,視情況進行處理。其中尤以檢察官主觀過錯導致冤假錯案一律開除出檢察官隊伍甚至追究刑責最為嚴厲,最有力度。抓住關鍵問題,先試先行,在自己頭上懸一把鐵腕追責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必能推動法治進步,帶給人們更多的信心和希望。
如果在辦案人員的頭上套一個責任緊箍,冤假錯案的責任連帶終身,誰辦的案,誰出的錯,就傷到誰的骨頭帶到誰的肉,就讓誰付出沉重的代價,那么,辦案人員就會產生危機感,就會產生壓力。這種壓力能夠壓出辦案人員依法辦案的責任心,能夠壓出對法律、程序、事實、當事人合法權益的敬畏,能夠壓出小心謹慎和“較真”,能夠壓出辦案素質和能力的提升,如此,辦案過錯自然就會越來越少,辦案質量就會越來越高,司法的公平正義也就會更容易抵達。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