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西方媒體炒作南海問題又翻出新花樣?;又皇琴|(zhì)疑中國的南海“朋友圈”?!度A爾街日報》刊文稱,真正支持中國在南海仲裁案上立場的國家只有8個。花樣之二是攻擊中國在南海的歷史性權(quán)益。英國廣播公司(BBC)制作出一個視頻,內(nèi)容是該媒體記者通過尋訪“獲悉”,海南漁民蘇承芬丟掉了他所保存的《更路簿》,BBC居然認為,中國由此失去了南海聲索的“歷史鐵證”,簡直令人匪夷所思。
明眼人很容易看出,這兩個媒體的報道有著明顯漏洞。
許多國家或國際組織理解和支持中國在南海問題上的立場,是鄭重嚴肅的表態(tài),其中有些國家是通過聯(lián)合聲明等方式發(fā)布的。如果中國公布的信息與事實不符,這些國家一定會通過官方途徑予以否認,怎么會要西方的一個媒體代為發(fā)聲。同時,中國是講誠信的大國,中國獲得多少國家支持,一清二楚。
《更路簿》是海南漁民在開發(fā)和經(jīng)營南海諸島的過程中,用海南方言寫成,利用文字和地圖的方式描繪出的航海手冊。在漁民眼中,這些手冊是傳家寶,一向是精心保存,不可能隨便丟掉。近年來,中國政府正系統(tǒng)整理有關南海主權(quán)權(quán)益的證據(jù),已經(jīng)收集到多冊相關資料。更何況,《更路簿》只是歷史證據(jù)的一部分。西方記者非要在一本《更路簿》上做文章,試圖否定中國在南海的歷史性權(quán)益,顯然牽強附會,毫無道理。
西方媒體向來愛標榜客觀公正,動輒談新聞的真實性和可信性,做出一副“愛惜羽毛”的姿態(tài)。上述兩則新聞則明顯存在缺陷。它們用意何在?
前一時期,西方媒體密集出動,針對中國展開輿論戰(zhàn)。在某些國家的設計中,在西方媒體“大喇叭”攻勢下,中國會被貼上“違反國際法”的標簽,受到孤立,最終不得不接受仲裁,進而停止在南海的活動。但事實卻是,越來越多的國家公開“挺”中國,中國也在有效實施維權(quán)行動,并未落入陷阱。
鑒于上一波攻勢沒有達到預期效果,而菲律賓仲裁案即將公布結(jié)果,西方媒體急于“另辟蹊徑”,掀起新一波輿論戰(zhàn)。《華爾街日報》試圖挑撥離間,擾亂中國的朋友圈,削弱支持中國的力量。BBC則直指中國一直強調(diào)的歷史性權(quán)益,意在動搖中國南海聲索的根基。兩招都用心險惡。
然而,過于急功近利的心態(tài),使得這些頗有影響力的媒體犯了做新聞的大忌。帶有明顯偏見的報道有可能蒙蔽少數(shù)受眾,但大多數(shù)明眼人會對這些媒體的權(quán)威性產(chǎn)生懷疑。西方媒體這些不尊重事實的報道,或許還會損害它們通過長期努力建立起的“聲譽”。
中國并不反對西方媒體報道南海問題,但前提是,媒體應該堅持客觀公正,應尊重南海問題的基本事實。這不僅是對中國公平理性,更是媒體對自身負責。
(作者為國際問題專家)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