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同志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黨和政府主辦的媒體是黨和政府的宣傳陣地,必須姓黨。“黨媒姓黨”并非中國特色,而是政黨政治的一個普遍現象。任何政黨主辦的宣傳媒體,都在事實上履行著“黨的喉舌”功能,都在立場和導向上體現該政黨的宗旨。不過,由于政黨性質迥異,不同的“黨媒”堅持的原則也不相同。我們的“黨媒”堅持的是黨性和人民性相統一的原則,這是由中國共產黨的性質與歷史使命決定的,也是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從歷史的視角認識黨性和人民性的有機統一,有助于更好理解和堅持這一原則。
把政黨和社會統一起來,是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重要起點。近代中國曾在反擊外來侵略上屢戰(zhàn)屢敗,一個重要原因在于一些國人“只知有個人而不知有國家”。“一盤散沙”的中國無以凝聚起反抗外來侵略的強大力量。中國要走出被動挨打的局面,必須實現政黨與社會的有機統一,“喚醒民眾”為爭取自己的權利而奮斗,把分散的民眾聚合為社會共同體,將先進的政治引領嵌入這個社會共同體。不同政黨對此進行了多種嘗試,最終由中國共產黨探索出中國特色的科學路徑:把分散的民眾聚合為政治性的人民,并把人民的政治性與政黨的階級性關聯起來,在政黨與社會之間建立政治共同體;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與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關聯起來,在政黨與社會之間建立利益共同體;把革命的愿景與黨的綱領關聯起來,在政黨與社會之間建立命運共同體。這是人類歷史上一個嶄新而恢弘的國家敘事。
把黨性和人民性統一起來,是中國共產黨人革命經驗的總結與升華。1947年,中國共產黨機關報《新華日報》發(fā)表編輯部文章,旗幟鮮明地提出了黨性和人民性的“統一論”:“新華日報的黨性和它的人民性是一致的”“新華日報是一張黨報,也就是一張人民的報紙,新華日報的黨性,也就是它的人民性”。《新華日報》提出的黨性和人民性“統一論”,是對中國共產黨自1921年成立以來革命道路的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運用馬克思主義關于“黨性”“人民性”的理論資源,結合中國實際、總結中國革命規(guī)律,對“做什么樣的媒體、如何做好媒體”的重要探索。盡管黨性與人民性“統一論”最初是在新聞領域提出的,但這一主張深深植根于中國革命的沃土,深深植根于中國共產黨探索“政黨與社會相統一”的歷史進程。
把黨性和人民性統一起來,是對馬克思主義新聞理論的豐富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常常使用黨性、人民性這兩個詞語,但并沒有對其內涵作出明確界定,也沒有具體論述兩者之間的關系。黨性與人民性“統一論”的提出,使黨性、人民性的話語屬性發(fā)生了重要變化:從強調其“批判功能”轉向強調其“論證功能”,即從對非社會主義理論中的反黨性、反人民性問題展開批判,轉向對政黨與社會的關系進行建構并加以理論確認,以此體現黨性與人民性的統一。這一轉變適應了“建設一個新世界”的內在邏輯。在經典作家筆下,黨性、人民性被視為應然的政治原則,以此對現實中的思想建構、理論論戰(zhàn)、黨的建設等提供指導;而黨性、人民性在新聞宣傳領域“落地”后,增強了黨性、人民性相統一的可操作性,并在實踐中不斷得到彰顯與弘揚。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