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圖:蔡華偉
粽子,龍舟,餐桌和水面上的這兩道風景,在每年端午的這一天出現(xiàn)在我們的生活中。粽子的憂傷和龍舟的狂歡交織在一起,這就是端午。
這憂傷與狂歡,傳說都與同一個故事、同一個人物有關聯(lián),他就是戰(zhàn)國時代的楚大夫屈原。那一年的這一日,屈原帶著滿滿的愛,也帶著許多的憤懣與不甘,走入了江中,江水帶走了他,也帶走了他的理想。司馬遷在不朽的《史記》里專門為他作傳,對他的評價至為深情:“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蛻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因為這幾句話,屈原成為不朽的存在。
其實端午的悲情色彩,并不始自屈原。先秦時代,人們就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有重五是死亡之日的傳說。《史記·孟嘗君列傳》記孟嘗君田文在五月初五出生,他父親田嬰不準將他養(yǎng)大,以為“五月子者,長于戶齊,將不利其父母”。古時以五月初五為惡月惡日,節(jié)候入暑,事實上也是惡癘病疫多發(fā)之時,所以要插艾葉、掛菖蒲、喝雄黃酒、配香囊,用于驅邪辟邪。古人在這一日鑄銅鏡造帶鉤,也都有辟邪的用意,雖然只是方士們的主意,但社會大體是認可的,也寄托了一種平安的希冀。
古中國多數(shù)節(jié)日的形成,都是從時令出發(fā),體現(xiàn)著觀照自我身心的人文情懷。正月一,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這并不只是為了記憶的方便,在這樣的日子設定節(jié)日,至少有兩層意義:一為張揚高潔與率性的人性,二為舒展慎終追遠的情懷。
每個節(jié)日幾乎都有幾款約定的吃食,而且都包含有恒定的意義,端午的粽子便是最有說道的特色食品。
粽之名,在許慎《說文解字》中已經(jīng)有了,說是“以蘆葉裹米也”,寫作糉。粽的得名,并不能確考,倒是它的另一個名字“角黍”,以形狀和原料命名,顯得更貼切。角黍最早見于晉人周處的《風土記》,說用菰葉裹黍米或糯米煮令爛熟,于五月五日及夏至食之,“蓋取陰陽尚相裹未分散之時象也”,將這款節(jié)令食品又附上一點神秘的理解。
粽子作為端午之專食,在古時已是花樣別出。如唐代有一種百索粽子,見《文昌雜錄》:“唐歲時節(jié)物,五月五日有百索粽子。”何謂百索,不甚明了,或指各色纏繞粽體的繩索。又有九子粽等,見《歲時雜記》:“端午粽子,名目甚多,形制不一,有角粽、錐粽、英粽、秤錘粽,又有九子粽。”九子粽在唐代已經(jīng)是御宴之物,傳唐玄宗一首寫端午的詩,就提到過它,詩句有“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方殿臨華節(jié),圓宮宴雅臣。”
江西德安曾出土過保存較好的南宋粽子,形狀與今天的標準粽子一樣。宋人楊無咎寫有一首《齊天樂》,其中有這樣幾句,“疏疏數(shù)點黃梅雨。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風物依然荊楚。”寫盡了端午的韻致。
粽子在端午節(jié)也是饋贈佳品。清代河北一些地區(qū),端午男女姻家互饋粽子,稱為“追節(jié)”;湖南一些地區(qū),互饋粽子,又稱為“探節(jié)”。我們小時候,家里包好的粽子就不單是自己家人吃,精致好吃的主要是送給親戚朋友、左鄰右舍,別人自然也會回贈。這種禮數(shù),讓端午有了樸素的笑容,脫掉了憂傷的外衣。
當然最初的粽子,可能起源于史前時代的原始烹飪方式,用草葉包裹食料烹烤至熱,或可稱之為“苞苴”之法。現(xiàn)代有些土著民族仍有以蕉葉裹食進行燒烤烹煮的例子。我們并不能確定粽子的出現(xiàn)與屈原有關,也不能相信屈原生前享用過這美食。用植物葉片包裹食物后用火蒸熟,這辦法多半是前陶器時代的發(fā)明。雖然如此,粽子卻隨著歲月的積淀,在美味中演繹出悲情來,而且我們也愿意讓這動情的故事繼續(xù)傳遞下去。
龍舟競渡將端午化作一個狂歡的節(jié)日。對五月五競渡的起源,南朝宗懔的《荊楚歲時記》有三種不同說法,一說“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又據(jù)《曹娥碑》說與伍子胥有關,或引《越地傳》說與越王勾踐操武有關。這說明至遲在南朝之時,長江中游地域已將它標示出屈原的符號。唐人白居易、劉禹錫及李群玉,都在以“競渡”為題的詩作中提到屈原。白居易則在詩中明確提到競渡與屈原相關:“競渡相傳為汨羅,不能止遏意無他。自經(jīng)放逐來憔悴,能校靈均死幾多。”
1976 年浙江鄞縣石禿山出土一件東周時期的青銅鉞,上面鑄有競渡圖案,應當表現(xiàn)的是軍競操武。在云南晉寧石寨山漢墓出土的銅鼓上,也有舟船競渡圖像,船體長狹,首尾起翹,槳手奮力劃槳,船頭有首領指揮。其他地點也發(fā)現(xiàn)帶有這類競渡圖像的漢代文物,可以肯定南人競渡在漢代已是風尚,這一定是漢以前傳下的更古老的風尚。
將粽子和龍舟競渡連在一起,形成與祭奠屈原相關的風俗,可能是在晉代以后。南朝梁人吳均在《續(xù)齊諧記》提到一種五花絲粽,說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水,楚人哀憐之,至此日便以竹筒貯米,投水以祭之。又說“今世五月五日作粽,并帶楝葉五色絲,皆汨羅遺風也。”與《荊楚歲時記》對讀,可知南朝時端午食粽與龍舟競渡,都與屈原關聯(lián)在一起了,端午因屈原而憂傷,也因屈原而狂歡,先是在民間形成風俗,再加之朝中倡導,遂成傳統(tǒng),獲得越來越廣地域的認同。
到了明代,馮夢龍的《東周列國志》梳理了屈原和龍舟的故事,述及屈原所受種種排斥與迫害,屈原不忍見宗室國體之絕滅,“忽一日,晨起,抱石自投汨羅江而死,其日為五月五日。里人聞原自溺,爭棹小舟出江拯救,已無及矣。里人乃為角黍,投于江中以祭之。系以彩線,恐為蛟龍所攫食也”。又說“龍舟競渡之戲,亦因拯救屈原而起,至今自楚至吳,相沿成俗”。馮夢龍整理的這個故事,無疑是對粽子與競渡這兩個端午標簽的進一步強化。
粽子,餃子,湯圓,月餅,當美食打上情感標簽,它們就又多了一種特別的味道。觀燈,競渡,踏青,登高,當人們置身外面的世界,就會深切感受到自然懷抱的溫情。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有著寬闊的包容性和堅韌的生命力,在年復一年的云淡風輕間完成了與自然的對話,實現(xiàn)了文化的延續(xù)。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