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高考日期的臨近,這一牽連萬千家庭的“大事”再度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莘莘學子為迎接這一時刻的到來而緊張備考,全社會在緊鑼密鼓地為高考做前期準備工作,讓人有種“如臨大敵”的感覺。
自1977年恢復高考至今,已經過去了近40載,但高考這個話題熱度從未減弱。雖然“一考定終身”的觀念有所轉變,但高考依然被視為改變命運的關鍵一步。特別是隨著競爭日趨加劇,正確的人才觀尚未完全形成,“名牌大學”依然是找工作的“敲門磚”,能不能考上好大學,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未來的前途,影響一個人的命運。當然,給予高考應有的關注,打造公平公正的高考環(huán)境,營造有利于考生正常發(fā)揮的社會氛圍,是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的責任,更是全社會應負之責。
面對高考,“不聞不問”是不可能做到也不是應有的態(tài)度,但“如臨大敵”“草木皆兵”式的態(tài)度也理當杜絕,因為這兩種心態(tài)都不利于考生的正常發(fā)揮,更不利于莘莘學子的健康成長。全社會應該對高考多幾分淡然,從考生到學校,從家長到整個社會都以正確的心態(tài)對待高考。
“金榜題名”固然可喜,“名落孫山”也絕非失敗。對經歷三年甚至更久的高中生活,能夠考上心怡的大學,固然是每個考生的夢想,也是對高中學習成果的一次“驗收”,金榜題名當然值得慶祝。但對于未能考上理想的大學甚至名落孫山的考生來講,一次高考的失敗并沒什么大不了的,馬云不也歷經三次高考。去年6月24日,阿里系掌舵人馬云在自己的微博上曾發(fā)布過一條名為《給高考失意的同學》的長微博,與眾考生分享自己的高考經歷,為考生加油打氣。其中有一句話讓人記憶猶新,“人生變化無常,今天的順利未必未來就一定會成功。”面對高考,就考生而言,在備考戰(zhàn)術上應該重視,但更應該將其放在人生成長的全局來看,不妨來點“藐視”態(tài)度,正視高考所能帶來的利弊得失,以淡然之心對待高考。
高考失利,并不意味著人生的失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無數家長的夙愿,這本無可厚非,但很多家長卻將高考視為決定孩子一生的態(tài)度,卻是值得推敲甚至不可取的。在考試前夕的“倍加呵護”,為本就緊張的高考氛圍再添“一把火”,導致高考考生更加緊張,不少考生出現(xiàn)“考前綜合癥”,連入眠都成為困難。其實,家長對于高考重視的心理能夠理解,但更應該提倡一種淡然面對高考的心態(tài)。高考固然重要,但卻并非人生成功的唯一途徑。隨著國家對職業(yè)技術教育的重視,“中國制造2025”戰(zhàn)略的提出,更需要具備“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縱然考不上大學,能夠學得“一技之長”也未必就是壞事,也就未必不能成就輝煌人生。
“淡然”面對高考,離不開正確的人才觀。如何才能做到面對高考淡然處之,除了學生、家長調整心態(tài)以外,更需要全社會樹立正確的人才觀。何謂人才,很難有一個準確且能讓所有人信服的定義,但只要能夠對社會有益、能夠創(chuàng)造社會認同的價值這一內涵卻是相同的。因此,在不斷完善高考招錄政策,營造公平公正的考試環(huán)境的同時,更應該在人才招聘、社會招考等過程中正確看待人才,而非把是否名牌大學畢業(yè)、是否擁有高學歷當做唯一標準,而應側重注重能力、品德等因素。全社會應樹立起尊重人才尤其是尊重技能型人才的觀念,將高考這座“獨木橋”改造成“大學+職業(yè)教育”的“雙車道”,培養(yǎng)出多方面的人才,從而推動國家各項事業(yè)的發(fā)展,為中國制造走向世界,打響“中國品牌”提供人才支撐。
每年一度的高考即將如期而至,期待全社會能夠形成“淡然面對高考”的心態(tài),為莘莘學子營造健康寬松的考試氛圍。祝愿考生能夠正常甚至超常發(fā)揮,最終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也希望高考失利的同學能夠正確看待高考,正確看待人生得失,不自暴自棄,甚至做出一些極端行為。正所謂,條條道路通羅馬。永遠不要放棄心中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因為成功也絕非高考這座“獨木橋”可選。無論高考成敗與否,都需要一顆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通過今后的努力,把握人生出彩的機會,創(chuàng)造屬于每個人的成功。
【聲明:本文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僅供參考?!?/p>
本文系宣講家網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來源。
網友之家欄目投稿郵箱為:jst71ztz@126.com,歡迎大家踴躍投稿。
歡迎加入網友之家交流群,1群:209961124(此群已滿),2群:531249826,大學生交流群: 522415122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