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中共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法治中國。在此過程中,習近平發(fā)表了一系列有關法治或以法治為主要內容的專題講話,體現出新常態(tài)下的新的法治思想。
一、法治新戰(zhàn)略:“四個全面”,法是保障
近年來,黨中央明確提出并形成了“四個全面”的戰(zhàn)略布局。在這一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戰(zhàn)略目標,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是共同支撐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踐進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要實現經濟繁榮、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tài)良好,必須更好地發(fā)揮法治的引領和規(guī)范作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也是著眼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實現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深謀遠慮。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路該怎么走?如何跳出“歷史周期律”、實現長期執(zhí)政?就必須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就必須堅持依法治國,為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長期性的制度保障。
二、法治新理念:忠于憲法,依憲治國
黨中央強調依法治國即依憲治國,表現了對憲法的絕對服從和敬畏。保證憲法的實施,就是維護黨和人民的權威和尊嚴;保證憲法的實施,就是堅持黨的領導,保證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得以實現。新形勢下,黨要執(zhí)政興國,必須依據黨章國法從嚴治黨,必須首先依據憲法治國理政。這既是對歷史經驗教訓的總結,也是對現實問題的積極回應。國家的治亂興衰,與執(zhí)政黨特別是其最高層的憲法意識、法治觀念密不可分;黨無視憲法、破壞法制,國家必衰、必弱,社會必散、必亂,人民必貧、必苦。中國的改革開放過程,同時也是法制恢復和走向法治的過程。如果沒有法制的恢復,沒有法治觀念的逐步確立,非但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不能成功,恐怕整個國家都還要在黑暗中徘徊。面對世界民主化潮流的挑戰(zhàn),面對不能嚴格執(zhí)法、帶頭守法的現實,面對公信力日漸喪失的危險,總書記適時提出黨要嚴格執(zhí)法、帶頭守法,可謂抓住了要害。
三、法治新方略:共同推進,一體建設
黨中央適時調整了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原則和實施方略,在堅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同時強調“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在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zhí)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的同時突出“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在這里,“共同推進”和“一體建設”是不可分割的,沒有“依法治國、依法執(zhí)政、依法行政的共同推進”,便不可能有“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一體建設”。二者有機結合,體現了新的法治方略。
四、法治新目標:管住權力,促進公正
法國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鳩說過:“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易的一條經驗。”“有權力的人使用權力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一方面,法治的真諦尊重和保障人權,保障公民人身權、財產權、基本政治權利等各項權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權利得到落實,實現公民權利保障法治化。另一方面,法治的重心在于限制公權,“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即依法設定權力、規(guī)范權力、制約權力、監(jiān)督權力。正確認識和處理權利與權力關系,體現在制度設計上就是兩個“清單”制度,即權力清單和權利負面清單,“法無授權不可為”,“法不禁止既可為”。
限制政府的權力如同建立政府本身一樣必不可少。這是人類政治文明的一大共識,也是法治的第一要義。習近平強調“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范機制、不易腐的保障機制。保證領導干部做到位高不擅權、權重不謀私”。表明黨在治國理政理念上達到了新的高度。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