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幾個月,北京理工大學(xué)2011級博士研究生張大奎就要畢業(yè)了。這段時間,他每天都在為準備畢業(yè)論文忙碌著。記者第一次見到他時,始終無法把 “博士”這個頭銜與眼前的青年聯(lián)系到一起。
35歲的張大奎出生在河南焦作的一個農(nóng)民家庭。剛出生不久,因為一次高燒,加上鄉(xiāng)下有限的治療條件,最終導(dǎo)致了嚴重的后遺癥——小腦癱瘓。
命運弄人,但他愣是用頑強的毅力和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書寫了一部“傳奇”。從專科再到專升本、碩士研究生,再到博士,一路走來,他不斷地顛覆了人們對他、對殘障的認知。
圖為北京理工大學(xué)計算機博士張大奎(前排)與俞敏洪合影(后排左)。張大奎供圖
樂觀:“9歲的時候,我能夠扶著拐杖站立行走了”
確診小腦癱瘓后,醫(yī)生建議大奎的父母要大奎自己加強鍛煉,恢復(fù)部分身體機能,達到自理。直到6歲,他依然只能在地上爬著“走路”。
常言道:“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在他看來,只有不斷地努力,才能改變自己。努力站起來、行走是他記事初做的最艱難的事。
一般人很難想象,甚至都不會去想,像走路、上樓梯、騎車……這些一個個每天都要重復(fù)很多遍的簡單動作,對他來說,是一個多么艱巨的挑戰(zhàn)。
年幼的張大奎希望,自己可以像正常人一樣行走,哪怕比別人慢一點。長期的堅持練習(xí)有了成效,這給了他希望。“我記得,父母開始時是在兩顆大樹中間綁上兩根竹竿,類似雙杠,讓我雙臂架在上面練習(xí)腿力。父母把竹竿換成了兩根繩子,起初拉得比較緊,漸漸地就慢慢放松,我得靠雙腳的力量行走。”
至今回想起父母的這般用心,他都感動不已。正是這樣高強度的練習(xí),他的雙腿才逐漸變得更加有力。而每個月兩雙軍用黃鞋也成了他那段時間的“標配”,膝蓋不知道破了多少次。
功夫不負有心人,9歲的時候,張大奎創(chuàng)造了他人生的第一個奇跡。“我能夠一個人扶著拐杖站立行走了!”這在很多人看來,已經(jīng)很難了。“我有兩個夢想,一個是行走,一個是成為有用的人。”至此,他完成了自己第一個夢想。
9歲學(xué)會拄拐,18歲上高中時,他已經(jīng)學(xué)會了騎三輪車。他靠一輛三輪車,從高中騎到研究生畢業(yè)。
現(xiàn)在,在張大奎的宿舍樓下,還停著一輛三輪車,騎了好幾年,看起來已經(jīng)有些破舊。他笑著告訴記者:“這是我的專屬座駕。”
圖為張大奎的代步工具——三輪車。本人供圖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