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歷史學家克羅齊說過:“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歷史研究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離不開研究者的當下情懷,也就是說,我們今天對以往歷史的研究工作,很難脫離自己所處的時代特點、社會環(huán)境和現(xiàn)實需求。由此觀之,隨著時代的變遷,歷史上的詞句在流傳過程之中,往往會被打上重重的時代烙印,加入種種政治、感情、人為色彩,甚至會漸漸失去原意。今天,我們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歷史演變?yōu)槔?,管中窺豹,可見一斑。
≡ 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出處】《論語·顏淵》: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白話文】齊景公問孔子如何治理國家。孔子說:“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樣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樣子,做父親的要像父親的樣子,做兒子的要像兒子的樣子。”
可以看出,在孔子思想中等級觀念的相稱和相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相稱、相應的辯證思考問題,這就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第一,在孔子看來,君和臣、父和子的義務是雙向的,并不僅僅是單方面付出。君有君的義務,然后才能要求臣對你忠;父有父的義務,然后才能要求子對你孝。
第二,“君君”“父父”在“臣臣”“子子”之前,孔子把更多的責任和義務交給了君和父,把更重的擔子放在了強勢者身上。也就是說,孔子不但不像后世人想象的那樣,更多地要求下層人民盡義務,恰恰相反,他更多地要求上層社會做得好。
≡ 董仲舒: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到了西漢,董仲舒把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進行了重新解讀,提出了“三綱”的思想,“綱”就是支配的意思。具體地說,君、父、夫體現(xiàn)了天的“陽”面,臣、子、妻體現(xiàn)了天的“陰”面;“陽”永遠處于主宰、尊貴的地位,“陰”永遠處于服從、卑賤的地位。董仲舒以此確立了君權、父權、夫權的統(tǒng)治地位,把封建等級制度、政治秩序神圣化為宇宙的根本法則,它反映了封建社會中君臣、父子、夫婦之間的一種特殊的道德關系,體現(xiàn)出高貴與低賤之分。
≡ 明清小說、戲文: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受宋明理學的影響,明清時期又出現(xiàn)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說法,這句話最早出現(xiàn)在明代小說中,而在清代小說與戲曲中更為常見。小說作者提到“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時,前面通常還冠以“常言道”“古語云”“自古道”“俗話說”之類的前綴,表明它可能是明清時期流行于民間的一句俗語。至于到底什么時候開始有了這句俗語,已不可考,但可以肯定,此語的流行,應該跟明清兩代皇權專制的高漲、愚忠思想的滲透有關。
≡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在不少人眼中,孔子所說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維護封建統(tǒng)治秩序的代名詞,是封建糟粕思想的典型代表。事實是這樣嗎?不是。在孔子的觀念中,他并不贊同臣對君絕對效忠與服從,也不贊同子對父盲目“愚孝”。可以說,孔子的思想是比較自由的,他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當時也具有相當?shù)倪M步意義,但是,這句話在長時間的流傳過程中,為適應統(tǒng)治階級的需要,被后來的儒生扭曲變形,漸漸地,孔子思想不再是孔子思想,而是被異化成了鞏固封建統(tǒng)治的思想武器。孔子思想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應是相互要盡到的責任和義務,各盡其責,各盡所能,不僅要講道德,更要守紀律,講規(guī)矩。這是值得我們當代人深思的。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