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4月19日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發(fā)表的重要講話,揭示了當今時代互聯(lián)網和信息化發(fā)展的新趨勢,強調了以人民為中心發(fā)展網絡事業(yè)的根本要求。這對哲學社會科學事業(yè)具有重要指導意義,要求為人民做學問也要到網上去,將網絡空間作為重要的學術陣地。
為人民做學問也要到網上去,是人民本身的迫切需求。為什么人的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核心問題,是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根本性、方向性、原則性問題。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人民群眾改造社會歷史的波瀾壯闊的實踐活動,為發(fā)展哲學社會科學提供了最根本的力量源泉。為人民做學問,首先就要求投身到人民群眾中間去。人民群眾的愿望、要求、訴求表現(xiàn)在哪里,我們的學問就應當做到哪里。脫離了這一根本,哲學社會科學就會失去方向和動力,也無法獲得應有的進展和成就。當前,網絡已與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密不可分,成為廣大群眾“在場”的廣闊平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很多網民稱自己為“草根”,那網絡就是現(xiàn)在的一個“草野”。網民來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網,民意也就上了網。的確,網絡空間是虛擬的,但人民的存在、群眾的心聲是真實的。習近平總書記要求,群眾在哪兒,我們的領導干部就要到哪兒去,要求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要學會通過網絡走群眾路線。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來說,同樣如此。我們的研究應當投身到網絡的洪流中去,善于從紛繁復雜的網絡信息海洋中厘清群眾關注的問題,反映人民的呼聲,為滿足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寫文章、搞研究、做學問。
為人民做學問也要到網上去,是信息革命的時代要求。習近平總書記不是單就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而談,而是以廣闊的世界歷史視野對人類社會發(fā)展史做了系統(tǒng)分疏。他深刻指出,人類經歷了農業(yè)革命、工業(yè)革命,正在經歷信息革命。農業(yè)革命增強了人類生存能力,使人類從采食捕獵走向栽種畜養(yǎng),從野蠻時代走向文明社會。工業(yè)革命拓展了人類體力,以機器取代了人力,以大規(guī)模工廠化生產取代了個體工場手工生產。而信息革命則增強了人類腦力,帶來生產力又一次質的飛躍,對國際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tài)、軍事等領域發(fā)展產生了深刻影響。這一論述表明,我們當前所面對的信息化工作,實質上是一場深刻的革命,正全方位、深層次地觸及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既要深入研究這一重大社會歷史變革,又要順應變革,成為引導實踐的先導。馬克思在工業(yè)革命時代嘗言,“工業(yè)的歷史和工業(yè)的已經生成的對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開了的關于人的本質力量的書”。那么,當今信息革命時代,信息產業(yè)的歷史和信息產業(yè)的已經生成的對象性的存在,則是一本新的關于人的本質力量的書。今天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應當積極地去讀懂這本大書。馬克思曾經慨嘆,在他那個時代,“哲學對自然科學始終是疏遠的,正像自然科學對哲學也始終是疏遠的一樣”,兩者“存在著結合的意志,但缺少結合的能力”。馬克思的批判,是否會成為當前研究狀況的預言呢?應當說,情況不容樂觀。要改變這一狀況,別無選擇,只有讓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投身到高新科技和時代發(fā)展的最前沿去,在那里探求人的本質力量的最公開、最深邃的展示。
為人民做學問也要到網上去,是凝聚共識的戰(zhàn)略訴求。學術研究當觀大勢、究大事、謀大計。古今中外的文明史一再表明,一個民族、國家的振興,離不開共同的價值內核和精神力量。這種價值觀和理想信念上的同頻共振,是激勵一個民族和國家戮力同心、攻堅克難、敢于跨越任何艱難險阻的偉力。當今時代的哲學社會科學,應當自覺地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從事研究工作。否則,做出的研究再精致,終究是小家子氣。正是在這一意義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如果一個社會沒有共同理想,沒有共同目標,沒有共同價值觀,整天亂哄哄的,那就什么事也辦不成。我國有13億多人,如果弄成那樣一個局面,就不符合人民利益,也不符合國家利益。而在這13億多人中,網民有7億,占了半壁江山還要多。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對網上網下工作同樣高度重視。他指出,凝聚共識工作不容易做,大家要共同努力。為了實現(xiàn)我們的目標,網上網下要形成同心圓。什么是同心圓?就是在黨的領導下,動員全國各族人民,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共同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要按照這一根本要求,深入闡釋黨中央治國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及時廓清模糊認識,有效化解不良輿情,勇于糾正錯誤看法,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人類優(yōu)秀文明成果,清朗網絡空間、滋養(yǎng)世道人心、有益國家民族。
當然,要推動到網上為人民做學問,還需做出一系列的制度安排。網絡空間和學術研究都有自身獨特的規(guī)律,要緊緊把握網絡規(guī)律和學術規(guī)律,探索制定一整套相應的學術生產、傳播、評價、激勵機制,讓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更加自覺、方便、扎實地到網上為人民做學問。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研究室)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