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突破
大亞灣中微子實驗
據(jù)中山大學教授李淼早前撰文介紹說,位于中國的大亞灣中微子實驗成立于2006年,主要由中國人組成,是一個國際合作實驗,包括38個單位,292人。其中,主要力量來自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共有80人。其次就是位于長島的布魯克海文國立實驗室,共有23人。除了中國內(nèi)地和美國,還有來自香港和臺灣地區(qū)的合作者。中方領(lǐng)軍人物是現(xiàn)任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大亞灣實驗的優(yōu)勢在于除了核電站外,那里的地形適合屏蔽其他粒子。
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發(fā)言人、中方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研究員在2012年3月8日下午在北京宣布: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發(fā)現(xiàn)了一種新的中微子振蕩,并測量到其振蕩幾率。
中科院高能所原所長陳和生院士認為,大亞灣實驗發(fā)現(xiàn)的新中微子振蕩,是目前世界上最好、最精確的中微子振蕩測量結(jié)果,它為未來中微子研究指明了方向。
2012年美國《科學》雜志評出十大科技進展 , 大亞灣中微子合作項目位列其中。
領(lǐng)軍人物
他是南大校友 曾師從丁肇中
王貽芳1984年畢業(yè)于南京大學物理系,同年被丁肇中教授選中,赴其領(lǐng)導的L3實驗深造。1992年獲意大利佛羅倫薩大學博士學位,之后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工作。2000年入選中科院“百人計劃”。
南大物理學院教授祁鳴告訴記者,自己是上世紀70年代南大物理系的學生,而王貽芳則是1984年從南大物理系核物理專業(yè)畢業(yè),而后師從丁肇中先生。“我比他大了11歲,所以當時在讀大學時并不認識。但他2000年回國,到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后,率先帶領(lǐng)團隊做中微子的實驗,我們接觸的機會就多了,他是個嚴謹認真刻苦用功的科學家。”
祁鳴教授說,王貽芳是國內(nèi)中微子項目的負責人,首席科學家。“他是做科學的人,為人很好,很低調(diào)。”他說王貽芳給他的感覺是,作為一個項目領(lǐng)導人,是非常好相處的。“他回國前,我們國內(nèi)是沒有中微子項目的。他2000年回國后,就提出建議,國家支持來做,從大亞灣一期項目,到現(xiàn)在二期,還有江門中微子實驗站,都是他一手創(chuàng)建的,他是領(lǐng)軍人物。”
南大物理學院研究生輔導員周老師回憶,“初識王教授,是2007年他到浦口給我?guī)У拇笠粚W生作報告,那個時候給我的感覺就是個學術(shù)大家,最近一次見到王教授,是在物理學科百年院慶上作為訪談嘉賓給我們物理的研究生做交流,非常謙虛,積極參與互動,不厭其煩回答研究生問題。”
研究成果
或?qū)榈谌ㄓ嵐ぞ咛峁├碚摶A(chǔ)
今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兩位科學家做的實驗也和“中微子”有關(guān)。那么,它究竟有多神秘呢?
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陳申見今年10月在諾貝爾物理學獎頒布當天接受現(xiàn)代快報記者采訪時介紹說,中微子是非常小的粒子,沒有結(jié)構(gòu),肉眼根本看不見。但宇宙世界中中微子其實非常多,只是人感覺不到。
南大物理學院祁鳴教授告訴現(xiàn)代快報記者,早在2000年初,王貽芳教授就帶領(lǐng)團隊從實驗中進行探測。“南大從2006年開始先后參加大亞灣一期項目,至今已有九年多時間。” 祁鳴教授說,前年,國家又投入20億元成立江門中微子實驗站,南大也組成了六七人的團隊參與其中。他表示,目前科學家只知道中微子有質(zhì)量,但質(zhì)量究竟是多少還不知道。如果我們能突破,知道質(zhì)量是多少,那可能未來就有希望拿諾貝爾獎。”
祁鳴教授稱,中微子的研究非常有用。“它有可能成為人類第三代的通訊工具,替換目前人們打手機用的傳輸工具——微波。”他說,微波傳輸實際上有很多限制。
“微波在宇宙空間損耗很大,也不能穿過地球。我們現(xiàn)在打國際長途,是通過在地球表面建立微波通訊站來傳遞信號。而中微子則可以從地球這面直接打到另一面去,穿過整個地球,而不會衰竭。” 他說,如果人類在中微子研究中取得進一步突破,未來或?qū)⒔o通訊帶來很大好處。此外,他還表示,通過中微子的研究,科學家還可以探究“包括宇宙起源,宇宙大爆炸到底是怎么回事。”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