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設“二孩門診”,此處應有掌聲
醫(yī)院此舉可謂是未雨綢繆,盡管“從目前接生情況來看,全市還沒有出現生育高峰期”,但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輔助生殖中心工作人員洪黎蓉介紹稱“從接診的病例來看,經產婦的數量有明顯增加”。
其實,總體來看,國家二孩政策的放開,全國各地生二孩女性自然會增多,關鍵問題是那些已經生產過的高齡夫婦,年紀都在35周歲以上,備孕心情比較緊迫,做產前咨詢和檢查的也比較多,這是不爭的事實。從近期各地有關二孩新聞來看,社會輿論還是較為關注二孩母親的生存狀態(tài)的,無論產假待遇,還是對女性孕期的“卡控”,都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大討論,從各方面推動著社會各界關注二孩女性生育權的保障。
毫無疑問,再多的討論和設想,如果不落到實處等于零。幸運的是各省市已經陸續(xù)明確了二孩產假、待遇等問題,雖然還有一些配套措施、政策仍然還在完善中,但足以顯現社會對二孩母親的關愛。政策剛剛才頒布兩個月,確實還未迎來二孩生育高峰期,但前期咨詢、備產卻成為二孩母親們的當務之急,孕前優(yōu)生優(yōu)育、產前篩查、產前診斷,到高危門診以及生殖技術助孕等知識成為她們當下前往醫(yī)院咨詢的主要內容。
醫(yī)院未雨綢繆,提前準備,區(qū)別對待,設立“二孩門診”,不僅有利于醫(yī)院分流患者,合理安排醫(yī)務力量,有的放矢做好前來咨詢的二孩母親的服務工作,也能讓前來咨詢的母親們有種被尊重和關愛之感。
事實上,要讓國家二孩政策很好的落地,除了各地配套政策的出臺外,更多的需要全社會來關愛二孩母親,如單位不能出臺對二孩母親帶有歧視性政策,醫(yī)院、社會要提前介入為二孩母親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服務等等,真正讓母親想生、能生、安心生。
所以,醫(yī)院未雨綢繆開設“二孩門診”是溫馨、關愛母親之舉,更是積極響應、落實好國家二孩政策之措。如果社會各界皆能如此,關愛二孩母親也就不會再成為呼吁,更不會成為二孩母親們淡淡的憂傷。此處應該要有掌聲。
【啟示與思考】
醫(yī)院設立“二孩門診”,這當然是好事,畢竟,大多數二胎孕婦都屬于高齡孕婦,疾病多元化情況復雜化,需要認真呵護。不過,二孩門診”有些新聞噱頭的意味,所以,我們需要警惕一些醫(yī)院設立“二孩門診”純屬追風。同時,也需要提防“二孩門診”劍走偏鋒,背離了“服務’二字精髓。
國家全面放開二胎,各地的醫(yī)院都預備設立或已經設立了“二孩門診“,積極應對即將出現的二孩生育高峰。此刻,設立”二孩門診“似乎有了非常強烈的導向意義,顯示醫(yī)院對二孩時代的重視;反之,不設立”二孩門診“,則會被批評沒有時代視角和政治覺悟。但顯然,掛個門診牌子很容易,僅需要一塊板子和幾個釘子而已,能否切實提升服務意識,滿足這一特殊群體的需求,才關鍵所在。
“二孩門診”還應該是公益門診。“二孩門診”雖然很多,可依然是盈利性質的,有的全程服務下來需要上萬元的費用。我們需要防止“二孩門診”成為湊熱鬧。表面上看熱鬧,實際上只是多掛了一塊牌子。這個門診要有真正的技術含量,要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質,更要避免概念炒作。
歡迎繼續(xù)關注經典案例。
(轉載請注明來源:宣講家網站71.cn,違者必究。)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