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示與思考】
曾會和是平凡的,他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但是他又是不平凡的,因為在他的身上彰顯了一種精神,一種在當下顯得彌足珍貴的精神。在曾會和身上筆者學到了許多。老人家有對已逝父親的“孝”,有一諾千金的“信”,更有對保護這些人類藝術瑰寶的“義”?,F(xiàn)在的社會充滿了喧囂和誘惑,還有幾個人能像曾會和這樣為了對父親的承諾,為了老祖宗的東西,能心甘情愿的付出自己的十年時間?老人現(xiàn)在年齡大了,身體不行了,不能再守廟了,但是從老人哽咽的嗓子和紅紅的眼圈,不難感受到那份深深的不舍之情。
保護文遺不應該是個人的意愿,而是應在保護歷史文化遺產上形成各級政府的共識和國民意識。各級政府要放下身段,對地方文化進行系統(tǒng)梳理,出臺更多切實可行的保護條例和實施細則,長期有效地保護文化遺產,拒絕打造缺乏生命力的“盆景”,各級政府通過宣傳讓國民增強保護文遺意識。只有這樣才不會讓更多的歷史文遺不斷地消失,不會有更多的“文遺守護人”因年齡和身體的不適帶著無奈離開守護的“崗位”。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文化遺產”,相信這句話應該足以喚起各級政府和每個公民的危機意識,足夠激發(fā)出人們保護和傳承中華文化遺產的熱情。保護文遺不應止于古稀老人,莫要等到失去才追悔莫及。
歡迎繼續(xù)關注經典案例。
(轉載請注明來源:宣講家網站71.cn,違者必究。)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